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军事 >>农门青云路 >>第七十四章 扎根
管家将瑾瑜的拜帖递给徐千章,徐千章觉得意外。 看李全的为人,不应该是浮躁冲动之人,却冒冒然给他递拜帖。 打开拜帖看一眼,顿时哑然失笑。 管家见徐千章看个拜帖都能这般笑,有些疑惑,“老爷,这拜帖有何不妥?” 徐千章将拜帖放在一旁,道:“无事,你照常安排就是。” 瑾瑜在拜帖里写明因何事上门拜访,得知瑾瑜写了手稿要送过来,徐千章先是一喜,而后看穿瑾瑜暗藏的意图。 却没有生出反感,倒还又欣赏几分。 在徐千章看来,这番举动,只能说明李全是个人才,不仅对江山社稷见解独到,也懂得着手经营人脉,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这般不用他多做提点,只需卖个人情就能为己所用。 瑾瑜不知徐千章的想法,只是觉得无论徐千章看没看穿他的小心思,他都有恃无恐。 虽然没看穿的几率很小,毕竟徐千章在官场混迹数十年,资历甚高,不至于连这点小事都看不清。 但如此也无碍,相对的,徐千章不可能是非不分做事全凭喜好。 瑾瑜如期拜访,将手稿双手呈上。 徐千章接在手里,手稿装订整齐细致,手稿上的字迹行云流水,不少地方还写了自己的注释与见解,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 交由管家收好,改日带去供有心的人学习,抬眼看向瑾瑜。 “你有心了。” 瑾瑜表现得谦逊,道:“阁老过奖,阁老身先士卒,心系江山社稷,是所有国民的榜样,能为我大黎略尽绵薄之力,乃无上的荣耀,后生自当尽心尽力。” 徐千章笑容又多几分,“嗯,我看过你的文章,很不错,你确实全心为了黎国将来千秋万代,安心在翰林学习,只要于国有利,定会物尽其用。” 听徐千章如此一说,瑾瑜心中一乐,虽然徐千章没有明说,但这话里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只要他安心在翰林学习,日后机会到了,徐千章将在华元帝跟前举荐他,保证他会被物尽其用。 却没有喜形于色,只是笑容大了些,又与徐千章客套几个来回,适时起身告退,免得待得久了让人心生厌烦。 徐千章除了上次看瑾瑜的文章,再一次领略到瑾瑜说话的本事。 按理,他不会想花时间应酬一个新进的后生,与这李全几番来回,只觉心情开朗意犹未尽。 仔细一想,与殿试文章一个套路,一行说话一行夸赞,只是在正事前后加了几句话,直夸到了他的心坎处,却又不显得突兀。 瑾瑜从徐千章府上出来,没有在外逗留,直接回了寓馆。 冬青见瑾瑜回来,问道:“如何?徐阁老可有嫌你?” 瑾瑜挑眉一笑,“怎么?我这张脸很招人嫌不成?” 冬青白了瑾瑜一眼,“你明知我说的是什么,何必非要戏弄我?” 瑾瑜心里惋惜,这次竟没有套路成功,没能让冬青夸他这张脸十分英俊,一点都不招人嫌。 “与我设想的一般,徐阁老为人还行,实打实的忧国之忧,投其所好,我得了他会让我物尽其用的许诺。想来日后再走动走动,我安分守己做出点政绩,升迁应该不会太难。” 冬青顿了顿,“话虽如此,这政绩只怕不容易做,你先做好修撰该做的事,确保不要出什么岔子遭人诟病,日后遇到即不难做又能出政绩的肥差再说。” 瑾瑜点头,“那是自然,如今也无什么事能让我去做,旁的事都有专职官员负责。至于国家大事,最大的可能是会发生战乱,我已经在殿试文章里列了政策,既然华元帝钦定我为状元,定会防患于未然,不必太过担心。” “嗯。” 冬青觉得瑾瑜说的有理,但还有别的事要愁。 “瑾郎你官场上的事基本稳定,我们总不能一直住在寓馆,是否考虑买些田宅?” 寓馆是借住的,晋安城内一共七个会馆,来都城应试的举人,各自借住在自己祖籍所在州界的寓馆。 与县城寓馆不同,晋安的寓馆住宿不收费。 但只开放到朝考授官之后,也就是四月底。 所有进士授官离馆,没有被授官或是落榜举人如果想要继续住宿,便由借住变成了租住。 旁的进士授官去了州县,瑾瑜却要在晋安扎根,如今三月底,还有一月时间,需要想想以后如何安排。 瑾瑜沉吟片刻,道:“我们还有多少存银?” 冬青回答道:“从山河县出来,我把所有积蓄都带在身上,拢共五千五百两银票,这些日子住宿不花钱,吃饭花了三十八两,是没有存入钱庄的碎银,还没有用到整银。” 瑾瑜不是很了解晋安物价,问道:“五千五百两,在晋安买田宅能买多少?” 冬青摇头,“只怕买不得多少,大一些的宅子上万两白银,我们只能先买个小院子,左右只是我们两人住,最多再加上爹娘和大哥大嫂,够了。” “而且宅子需要打理,买太大的宅子就没有余钱,我们买不起下人,仅凭我一人之力打整不过来。” 瑾瑜一头雾水,“那你问我需不需要买些田宅?我们这样的处境,如何能买些田宅?” 瑾瑜特意咬重了“些”字,冬青方才问他要不要考虑买“些”田宅,他以为买得起至少三份的田地宅子,才能叫买“些”田宅。 冬青笑道:“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考虑买些田宅,那我便想法子生钱买些回来,又没说现在就买,现在只能买一个住处。” 瑾瑜无奈摇头,“你呀!都行,我只要有间屋子,有张床,有你就行” 冬青道:“那我便着手做个买卖,也不知你的信何时能送到家里,不知道爹娘和大哥大嫂会不会来晋安找我们。” “约摸四月二十左右能到,看他们商量的结果,小圆和李林都认字,无论如何五月底我们应该能收到回信。” 冬青点点头,着手准备赚钱的营生。 之前考虑卖吃的,吃食属于消耗物,永远不可能饱和,只要味道好,总能卖出去。 而她们之前赚钱的挑花刺绣,小批量制作赚不了什么钱,冬青最近游走在各个州的寓馆之中,招揽一些落榜但画技优秀的寒门举人。 这些落榜的举人有六七百人,很多准备在晋安等下一次春闱,就是三年后,但中间的时间要吃饭住宿,需要钱。 举人已经是后备官员,一些自持身份,不屑于与冬青做这样的生意,但不少没有生钱门路的寒门举人,答应一试。 因为不需要多费劲,而且又非商人性质,只是时不时作画几幅,每月就能分得几十上百的银钱,何乐而不为? 冬青在永安街买了一座院子,不大,只是比山河县那座大些许,与瑾瑜搬进去,算正式在晋安落脚。 到了四月初,瑾瑜已经学完所有礼仪制度,去到翰林苑出任修撰一职,过上了朝九晚五时不时双休的生活。 看冬青带了十来个举人过来,让他教授点画技巧,瑾瑜只能感叹冬青的能耐,与众举人一起作画。 冬青已经准备了所有要用的东西,他只需要休沐时教授一下。 这些举人见着瑾瑜,算是一个意外惊喜,竟然能跟今年的新科状元一起作画。 而且这新科状元没有任何架子,他们一行人一边作画,一边提出些问题共同探讨,实在受益匪浅,十分庆幸自己当初答应冬青来试试。 趁此时间,冬青带了几套挑花刺绣去晋安治下的县城走访,先找到愿意销售挑花刺绣的商家。 瑾瑜经常数天见不着冬青,心里生出些许愧疚。 旁的女子,丈夫做了官就在家挑花秀朵,安心在家当官太太,只有他的妻子,在他做了官之后更加忙碌。 不禁想,若是自己加官进爵,被赐了田宅,冬青就不用如此拼命了。 四月十二,李言卿和陈君然参加朝考,没有被选上入翰林做庶吉士,而是分派到各地做知县。 所有被分派到知县职位的进士,通过掣签,决定分往何处。 瑾瑜无可奈何,这只能看运气,黎国一千左右的县城,缺了知县的地方遍布全国七个州,掣签又全靠瞎摸,不知道二人会被分到什么地方。 四月十八这日,陈君然和李言卿掣签回来,去找瑾瑜和冬青告别。 他们拿了吏部签发的上任文书,有一个半月时间处理家事,而后走马上任。 见二人造访,瑾瑜问道:“掣签结果如何?离家远么?” 陈君然叹气,“反正不近,我抽到幽州林城原平县。” 黎国七个州,除了国都所在地雍州,分别是廊州、幽州、冀州、平州、滇州、青州。 雍州不用说也知道,占地宽广人口众多。 廊州与幽州曾是湘王和南阳王的封地,占地也不小,算是黎国比较大的两个州府。 滇州与平州最为偏远,接壤蛮夷之地,非汉民族最多的两个州府。 陈君然抽到的幽州,与廊州相邻,应该不算太远,就是不知道那座县城在幽州哪个位置,毕竟幽州地界不小。 瑾瑜又看向李言卿。 李言卿会意,更是一脸郁色,“我抽到的很远,滇州曲城会安县,我怀疑多走几步都能走到黎国之外去。” 所以他考进士有何用?当初就留在明山镇做个混吃等死的秀才,也比去那传闻中毒虫瘴气满布的大山里当个七品县令好太多。 瑾瑜拍拍李言卿的肩,“不必沮丧,其实也没传言那般夸张,只是山大了些,植被茂密,蚊虫种类多,你在县城当官,不去深山老林没事的。” 李言卿满脸苦相,“我会不会就死在那什么会安县,回不来了?” 陈君然道:“不会,在你之前,多少人都去那里当过官,而且当地那么多居民,也没听说谁死在那里。” 冬青心里有些不舍,他们一路从明山镇走到晋安,如今却要各奔东西,相隔万里。 “你们俩一定要做个清正廉明的好官,地方官容易出政绩,待过几年,瑾瑜位置高一些,把你们的政绩报给上头,尽力让你们升迁快一些。” 听闻冬青的话,李言卿与陈君然十分感激,怪不得旁人都想在翰林认识几个人。 因为地方谏文条陈都是由翰林处理递交给皇帝,有什么事翰林院最先知道。 在翰林有人就能尽快将自己的消息传达给上位者,方便行事。 若是得罪了翰林官员,人揪住小尾巴参你一本,好日子就到头了。 瑾瑜对冬青的提议没有异议,如果有机会,他确实会将二人的政绩上报给上头,让二人尽快迎来升迁的机会。 前提是二人确实有政绩,大点小点都行,他可以适当加点修饰,但不会做歪曲事实的事。 几人趁此聚了一次,陈君然李言卿收拾东西赶回家,尽快处理好家里的事。 陈君然还惦记着,他说过考上进士就回去娶李湘棉为妻,如今得偿所愿,也是时候兑现承诺了。 恨不得飞回去,把李湘棉娶回家,而后带着娇妻赶赴平原县上任,此生就圆满了大半。 李言卿整日看着陈君然的神色,自然知道陈君然心里的想法,反观自己,忍不住又是一阵叹息。 陈君然好歹还有个盼头,能跟自己喜欢的姑娘一起上任,无论身在何方都是家。 而他,目前是孤家寡人,上任也是自己一人,想着就觉得寒凉直侵心头,怎一个惨字了得! 瑾瑜与冬青携手,直直把李言卿陈君然送出晋安城外。 “君然,代我向干爹问好。” “会的,你们回吧,来日再见。” 扬鞭赶马,俞行俞远,在这晋安城,只剩下瑾瑜和冬青二人,心里添几分怅然。 在见不到冬青的时日,瑾瑜只觉更加空虚。 时至五月,冬青已经在六七个合适出售挑花刺绣的县城找了出售点,在城边上买了一个破败的院子,当做场地。 再从晋安城外的农家找些大姑娘小媳妇,来城中复制挑花刺绣。 这些大姑娘小媳妇家都不远,冬青给复制每套刺绣加了一点银钱,让她们回自家吃饭,早上进城复制,晚上回家睡觉,农忙时还能回家帮忙干活。 赶制出来的挑花刺绣,冬青雇了个伙计,让他赶着之前瑾瑜买来赶考的马车,挨个县城的去送货。 因不需要给工人做饭,也不提供食宿,冬青做账面采购材料,时不时去制作的院子查看一番。 最开始打算卖吃的,冬青也在踩点,寻思用挑花刺绣赚来的钱,在晋安城开一座酒楼。 成本可能需要一千两上下,倒是勉强能承担,只是什么都刚刚起步,忙得不可开交,冬青只能一点点慢慢来。 左右现在都已经开始赚钱了,瑾瑜也开始拿俸禄,虽然一年只有六百两,但慢慢来也不用担心。 瑾瑜看冬青忙着挣钱,他自己的事自己处理,不想再让冬青操心。 冬青忙着挣钱,瑾瑜就忙着在官场经营人际关系。 到了五月底,瑾瑜盼着快些收到家里的来信,看看他们做什么决定。 等了数日,信件却毫无音讯。 这日,瑾瑜从翰林院回来,走到门前听到屋里有女声交谈,瑾瑜觉得奇怪,冬青除了带几个举人在院子里点制挑花刺绣,好像并未带别人回来过。 踏进堂屋,却看到小圆与冬青双手交握,正谈得火热。 小圆看到瑾瑜,立马改口行礼叫老爷。 瑾瑜干咳一声,他二十多岁被叫老爷,有些不习惯。 “小圆你独身一人来晋安么?我爹娘和大哥大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