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大明王朝1624 >>第142章 新的中央
其他的尚书就没那么幸运了。 魏忠贤阉党虽不能说丧尽天良,但说他们党同伐异,尸位素餐,节操有失是逃不掉的,六部尚书这样的实权位置怎么可能还让他们盘踞? 新皇即位,无论是之前的老党棍,还是繁星社的少壮派,都迫切想要一个官场的新局面。 现在孙承宗主掌外朝,朝廷上下都看着他,就看他是想走以前的老路,还是有新气象了。 但大兴元年,换上的第一个尚书就让人摸不着头脑。 第一个新上任的是礼部尚书。 之前礼部尚书是让内阁的徐光启实掌。有明一代,内阁成员实掌六部是极其稀有的事情,要么是皇帝极其恩宠信任,要么是临时的权宜之计。 徐光启显然皇帝恩宠是算不上的,让他实掌礼部勉强可以说是权宜之计。 原任尚书来宗道入了内阁,他这个新任的阁臣让他兼理礼部,一是徐光启长期在礼部任官,熟悉礼部的工作。皇位交替之际,礼部、鸿胪寺的事情最多,也容不得任何差错,需要一个老臣来处理。 现在新皇即位已定,自然是要有新的礼部尚书。 礼部不是最有权力的尚书,但地位尊崇,在这个位置入阁的比比皆是。最终得到这个职位是南京礼部尚书黄汝良。 黄汝良已经六十六高冷,福建泉州府人,没有明显的派系痕迹。黄汝良万历十四年(1586年)就中了进士,入选庶吉士,后来的四十年间,就一直在翰林院和礼部蹉跎,他这个南京礼部尚书,实在是“德高望重”熬资历熬上去的。 本来黄老先生已经准备要致仕了,但北京礼部有这份资历的已经升上去了,一下子两个阁老,于是就想到了南京六部的备胎。 但以,黄汝良的年龄,这明显是一个过渡的人事安排。 看不出孙承宗的调整方向。 接下来很快他们就看清楚了。 吏部尚书换人,周应秋直接“致仕”,接任的是谁?有一个南京六部的备胎。 李长庚算是中壮派,五十一岁的年纪,已经历任了户部主事、江西左、右布政使、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顺天府尹、南京刑部尚书,现在是南京户部尚书。 将李长庚从南京户部尚书提到北京的吏部尚书,资历上完全没问题,但孙阁老这是要将南京六部平移到北京来的意思? 很快,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接连换了新人。 户部尚书毕自严,湖广省永顺人,历任翰林检讨、松江推官、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淮徐道参议、河东副使、洮岷兵备参议、陕西榆林西路按察使、右布政使、太仆寺卿、右佥都御史。 刑部尚书韩继思,陕西泾阳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刑科给事中、史科右给事中、工科左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工部尚书南居益,陕西渭南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刑部主事、北直隶广平知府、山西省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山西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卿、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工部右侍郎兼河道总督、户部右侍郎。 这下大家算是看清了。 孙阁老任人,不要党徒党棍,要的是干吏! 年前,孙承宗和李沅在孙府由一番对谈,师徒二人是无话不说,说起擢升官员,李沅说了一句:“只据朝堂,无地方实务经历,哪里能知民间疾苦。” 李媛也是通过后世的一些经验说这番话的,孙承宗当时不置可否。 从年后的这几个大动作来看,孙阁老是赞同的。 孙承宗本人对于这一点也是深有体会,他在中举以后,托在地方官员家中做了十来年的私塾老师,兼做幕僚,夯实了地方实务经验,所以后来中进士后,能够迅速上手,在众多的官员中脱颖而出。 这次几个新任的尚书,均是任职多地,地方实务经验丰富的不能在丰富。 而且除了礼部位置的特殊性,任用了超过六十岁的黄汝良,李长庚、毕自严、韩继思、南居益四人除了没有明显派系色彩,年龄上均是五十岁上下。 这意味着不出意外的话,他们还能干个十来年。 大明朝的尚书阁老,经过走马灯似的流水席后,不能成为谁都能来蹲坑拉屎的位置了。只有给出一定年限的任期,才能真正干出实事来。 大明朝廷,现在迫切需要中央的稳定。 最后,孙承宗会同新任礼部尚书李长庚,确定的兵部尚书人选,让人大跌眼镜。 最后拿到这个位置的是重新被启用的王在晋! 这可是孙承宗的老对头。 甚至可以说,政敌! 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河南浚县人。历任历官中书舍人、工部郎中、南京礼部郎中、福建按察副使、兴泉兵备道、湖广参议、湖广提学参议、浙江右参政兼佥事、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河道总督、兵部左侍郎。 天启二年(1622年),熊廷弼、王化贞广宁兵败后,王在晋接任了辽东经略。辽东经略是没有品级的,所有给他加的官衔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在他的任上,重修了山海关,使它成为天下雄关,将明军退守到山海关,对建奴完全采取防守姿态。 正因为这样,巡边的孙承宗对王在晋加以弹劾,在朱由校面前说王在晋“不足任”! 于是王在晋下台,改任南京兵部尚书。 自此,孙承宗亲赴辽东,以阁老之尊出镇!修筑了着名的“锦宁防线”。 但“锦宁防线”真的有用吗,守山海关就真的不对吗? 两年前李沅说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犹言在耳。建奴如果绕过锦宁,走蓟州、宣府、大同呢? 孙承宗也对自己当年的策略加以反思。 王在晋未必对,但不是不可取。王在晋四个人才,难得的人才,他的任职经历,恐怕目前没有比他更适合兵部尚书的。 所以,孙承宗邀请王在晋回到北京,亲自去了他府上详谈,最终,王在晋终于就任了兵部尚书的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