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大明武勋 >>第七十一章 黄河水患之因

第七十一章 黄河水患之因

不得不说,有明一朝,真正解决黄河水患的皇帝。 是朱厚照! 可悲催的是…… 他打退鞑靼人,让边疆安宁下来,让大明少了至少三十年边疆之患。 他黄河治水,往后七十年不曾有过大型水涝。 单凭这个举措,就足以吊打太祖成祖的丰功伟绩! 可是,史书被篡改了。 再加上他还没子女! 然后,他成为了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 不过,朱厚照现在想得开。 始皇之功,不也要等两千年? 儒家这群渣渣们,除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之外,又有谁被称为明君了? 这群王八蛋,他们能把一切不符合他们意的,都批判成邪恶的存在! 所以,朱厚照学会了一件事。 以光明正大的做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论这件事的结局是什么,都能摁住儒家这群渣渣唱赞歌! 于是,朱厚照抱着个心怀国事的态度来找曾鉴——本宫打算出五百万两银子,参与黄河疏浚工程。 是不是很伟岸! 是不是很光明正大! 是不是显得本太子忧国忧民! 当然嘛! 工部稍微办的有一丝丝不好,本宫是不是就能借机发难! 就算你办得好……老家伙躺着位置上不走,本宫是不是可以随意找些借口,只要督促十万次,累不死你也能烦死你! 可看到曾鉴的那一刻,他改变主意了。 这样一个老人,无论他是不是儒家子弟……把黄河相关的资料、数据,能如数家珍的人,都不会太过不堪! 从黄土高原进入河南的河道长度,又或者下游施工具体的关隘,再或者需要的时间,需要的材料,需要的人手,哪里常出问题…… 哪里是最关键的地方,哪里是施工最困难的地方。 无论是商丘,又或者是虞县,再或者是开封、亳州、兖州、菏泽、巨野、梁山等等! 这位老大人都成竹在胸。 这让朱厚照不由自主起了敬意。 他随意和老人闲聊几句黄河相关的事情,就给老人开了几个方子。 详详细细地写下该如何调理,有哪些注意事项,然后开玩笑地说:“老大人,本宫这几个方子,可是足以传家的宝贝,秦紘老大人可差点用孙女才换到…… 若非老大人身体不好,非要陪本宫好好喝一顿不可!” 曾鉴感激淋涕! 这位在宦场经历了一辈子的老鬼,即便说话都已经困难了,但对朱厚照的建议仍然无比上心。 “殿下之言,往后百年……黄河之患不足虑也!” 颤颤巍巍就要给朱厚照磕头。 朱厚照哪里敢让他磕。 万一磕的时候磕挂了,朱厚照有十张嘴都说不清。 大手一挥,朱厚照带着资料就走。 晚上,他再一次到了焦芳的府上。 ————分段———— 有了这些资料,有了朱厚照的银子,焦芳再呈上一份黄河的完美疏浚方案。 成为工部尚书几乎就板上钉钉。 就算有盯着这个位置的人,要么没焦芳有资历,要么没焦芳有能力。 要么,没那么多钱打点! 关键,谁有本事想出这么一套方案来,他做工部尚书也无所谓了! 朱厚照的想法很疯狂! 鉴于河北的水利工程,被他修得差不多了……皇庄的、皇亲的、勋贵的、他收购的、屯田的、马农们的。 便是山西,他也修了一小半。 不止是何长生,连同他收购的土地,俱在此列。 说实话,现在就算有个旱灾,有个水涝,他也不太担心。 无论是河北的收入,还是山西的收入,加上能从缅甸、暹罗、金边、南掌、安南等地大量采购。 他既不怕粮食会短缺,也不怕粮食价格会翻天。 再加上,只要他的渔船能在明年夏天出海,无数的海鱼,嗮成鱼干之后,又能救活多少人! 所以,小冰河时期到来,他并不是太担心。 故此,他不但要堵,更要疏浚淤泥,还要挖更深的河道。 上中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三百六十度全干了! 首先,他要大力疏浚菏泽至徐州地段,用天量的水泥、石头,修一个前无古人的河道。 其次,把黄河引导注水的一段,从开封迁移至菏泽地段。 再次,疏浚开封至淮水地段的淤泥。 以作后备! 最后,确保济南至东营下游,能畅通入海;以及确保淮水能顺利注入长江,从而由钱塘顺利入海。 这样,无论哪一条出问题了,都可以随时启用另外一条。 当真发生泼天洪水,他还能利用黄河东段与淮水进行同时疏通。 总而言之,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确保防涝,还可以抗旱。 当然,朱厚照同样知道,这样看似无虞了。 但真正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因为,黄河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分支有多少,也不是黄河东段,又或者钱塘入海。 它真正的问题,在于黄土高原! 随着农耕民族不断开发,开荒挖地,就地取矿;以及草原民族对于河套的入驻,以及人为的破坏等。 造成的情况是,黄土不断流失。 从而,流水迅猛的时候,泥土能不断被冲走。 可流水缓慢的时候,就造成了淤塞。 逐渐,淤塞不断加大。 当下一次大洪水来临的时候,水就溢出来了! 从而,无论是开封、商丘、虞县、亳州、许昌,还是属于山东段的梁山、菏泽、兖州、徐州,一直影响到安徽地段。 中原作为华夏的中心,至宋以后不再作为都城,此也是一个原因。 非至于此,原本河南地带纵横阡陌,地带平缓,本应是物流交换中心,经济发达之地,也由于这个原因,被严重影响。 甚至,河南在宋之后,又或者汉之后,成为重灾区,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原因,就是春秋之时齐国修建的这条运河。 继而,隋炀帝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的原因,大力凿建。 但焦芳忧虑起来:“殿下,如此宏伟的工程,岂是五百万两银子就能解决?” 朱厚照成竹在胸! 要是别的事情,说不定能难倒他! 至于钱,还真难不倒! 朱厚照脸色骄傲,脱口而出:“五百万两不够,那就五千万两,五千万不够那就五亿!” “更何况,如此多的钱,根本无须一次性投入。” “本宫虽然暂时只有几千万两银子,但拨付两千五百万两,也足够花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