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大唐第一主播 >>第三十三章 科场舞弊孔圣蒙羞

第三十三章 科场舞弊孔圣蒙羞

“有士子叫嚷要抬着集圣先师像进宫城朝……,朝天子。” “也有些士子叫嚷请陛下赐天恩放还清河李行周,若陛下能行此恩典,他们愿就此退出皇城并即刻离开神都,自此终老田园,再不敢有科举名之念” 中年太监刚一说完,就听“啪”的一声脆响从帘幕后传出。 随即一个低沉里充满着无限威压的女声传出。 “都是一群混账行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狄仁杰” 虽然语意不善,但武则天的声音其实并不太大,更没有什么暴怒如雷的叱喝。 但就是如此,她这一开口,小堂里面的众官却不约而同的将身子矮了半寸。 这一瞬间,李行周的脑海里蓦然冒出一句以前只在书中的看到过的话来。 “大象无形风雷常悬于九天之外” 狄仁杰向右一个迈步。 “臣在” “这些个混账行子们还是信服于你的,既如此你就再走一遭,告诉他们:朝廷将彻查弊案,五日后将有诏书布告天下。若其中果有情弊,朕循天道公心,自会还他们一个公道” “此外,限令一个时辰之内这些个混账行子必须退出皇城各回宿处。一个时辰后仍留在皇城者,着有司楫拿,本人长流三千里,子孙三代不得再与科考” “臣……,领旨。” 狄仁杰轻叹一口气后,退身向外走去。 “领旨。” 狄仁杰心中明悟,退身而去。 狄仁杰刚走,武则天那蕴风雷于九天之外的声音又已响起。 “来俊臣” 听到这个名字李行周的注意力猛然又提了几分,此人可是武周朝的名人历史上有数的酷吏呀! “臣在。” 应声而出的来俊臣却非李行周想象中凶神恶煞的模样,高而瘦的身形,白净脸皮,看着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楼外那两人并贡院二十八员流内品秩官就交给你了,东方虬……。” “且先留几日吧口其他的当于八日之内审断完毕” “臣遵旨。” 来俊臣领旨时柔柔的笑了笑,温润如处子。小堂中的那些个官员们看到他这个笑容,大多数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感觉全身猛然一紧,继而心中涌现出无尽的寒意。 来俊臣是专司重案的,这可是个以杀人为乐的戾物,一旦案子到了他手上,若非特意交代,涉案人近乎十成十是必死的。 陛下如此安排,就等于是要处死除了东方虬之外的二十九人,且是限定在八日之内必须杀尽匕尽管之前的陈平安与东方虬已经供认弊事,确是有负天子之信重。 尽管这几年中已经多次见到陛下对李唐宗室毫不留情的杀戮,但此时听到这个,仍是一时难以接受。 陈平安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至于其他那二十八个在贡院任职的官员更是如此。再说,虽然这二十九人的官职不算太高,但毕竟都是流内的品秩官哪! 一次尽杀二十九名朝廷官员,且还是以不公开审断的方式刑杀,这……。 震惊之余,众官员们也是不解,为何三十人中唯独留下了一个本该是罪责最重的东方虬? 开始时武则天不发一言,但一旦开口,短短三两句之间便已将贡生暴动的事情先料理下来,继而一言杀尽二十九人。 “你下去吧。”来俊臣退下后,武则天一并将其他的官员都遣退了,唯独只留下了武承嗣。 狄仁杰一走,也没人再敢在这个时候对武则天适才的命令有所阻拦。 那些噤若寒蝉的官员们退散后,小堂里顿时安静下来。 “承嗣,你把曹子建的《七步诗》诵给朕听听。” 略有些空旷的小堂内,武则天听不出喜怒的声音幽幽回响。 此前一直端稳而坐的武承嗣再也无安坐了,闻言当即起身拜伏在了帘幕前。 “诵。”武则天的声音里已显露出微微的怒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武承嗣不敢再有半点迟疑,沉声将曹植的这首《七步诗》诵了一遍。 “诵!” 又是一遍 “潜, 第三遍,这时李行周分明从武承嗣的声音里听到了那细微的颤音。 武则天终于没再让武承嗣诵第四遍。 “朕看你近来心神错乱,肝火太旺。实不能再理政事了,出宫之后便往白马寺好生住着静静心去。什么时候回来,等朕的诏书” “遵旨”武承嗣不敢有半点辩驳,领命之后亦退身去了。 一时间,帘幕外的空阔小堂内便只剩了李行周一人。 武则天一旦开口开始理事,中间几乎就再无停顿,“进士科的考卷还不曾送来?” “适才已经送到。” 上官婉儿答道。 “你将这李行周与那些取中的考卷都取出看看,若其考卷所答皆不如这二十七名取中者口便即刻命人将这李行周的考卷张布于贡院之外,一并将李行周其人当众杖毙于其考卷之下” “臣女领旨” 李行周站的更端正了些,虽然对那首《湘灵鼓瑟》有着十足的信心,但要说此刻他毫不紧张那却是不可能的。 生死之间悬于一线,即便是穿越者,又有谁真能毫不挂心? 或许是承继了祖父上官仪的优良基因,上官婉儿是那种在诗赋文学上极有天赋的人,十四岁时由宫中贱奴一飞冲天被武则天赏识看重。 其在文学上表现出的才能可谓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么多年专司制敕拟诏之事,亦是对她这一才能的充分肯定。 既有天赋,眼界亦高。近年来武则天每在宫中举办诗会时,负责最终裁定备家诗作之优劣高低之人便是上官婉儿,因其裁定的结果公允,能为备家所心服。 是以上官婉儿渐渐就有了“诗秤”的别号。 此事不管是史书还是唐人笔记中部多有记载,李行周自然知道。 以上官婉儿“诗秤”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那首《湘灵鼓瑟》的妙处。 更不可能东方虬,陈平安两人取中的那二十七人都能写出比这首《湘灵鼓瑟》更好的科举诗。 进士科考试有诗亦有赋,但赋一般较长,且自西汉武帝骚体大赋鼎盛一时之后,以华丽辞彩炫人眼目,但内容却多有欠缺的骚体大赋便有着越来越严重的模式化。 简而言之就是骚体大赋“文”胜“质”远矣,且套路化严重,是以自西汉之后就渐渐没了鼎盛时的荣耀。 进士科科试中,众考生几乎是按照同一个套路来,是以赋作呈现出极严重的千人一面的特点。 这情形与后世的八股文颇为相似,真正好文学者若非是为考试需要不得不为的话,其实是不太愿意看这些千人一面的东西的。 应试赋文有此特点,又长,加之看圣神皇帝的意思是要立等结果的,实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是以本就不太好赋文的上官婉儿便没有看那些赋,径直将李行周并二十七名取中者的诗作挑了出来。 知道这次看诗的重点是在李行周,所以上官婉儿先将那被取中的二十七首诗俱都看了一遍,心中有了准谱儿之后,这才最后拿起了李行周的诗卷。 展开来先看字,倒也平平。但一看诗,上官婉儿的眉头顿时一展。此次进士科所出《湘灵鼓瑟》的诗题,题旨是取自《楚辞.远游》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李行周诗卷上写的是: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湘灵善鼓瑟,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在耳边萦绕。 以科举诗而论,这开篇点明题旨的两句诗可谓是极精到了。 随后便是想象驰骋,湘灵美妙的瑟音吸引了水神冯夷,冯夷好此绝妙瑟音,忍不住于水上合节欢舞。 但冯夷其实并不曾真正听懂瑟音中隐藏的哀怨凄苦,亦使他的欢舞显得徒然。 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譬如西汉之贾谊,譬如历代被贬谲南行而经过湘水的天涯失意人。 中间这四韵,一共是八句,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 这就使诗句避免了科举诗中盘常见的呆板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此诗最佳妙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前诗紧扣题旨,反复渲染,已经将湘灵鼓瑟之妙绘写的淋漓尽致。 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但诗中竞不曾直面写到湘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其间真有无限扑朔迷离的怅惘,用词堪称极妙。 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之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最后五字实是神来之笔,将此前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瞬间归于烟消云散,让观者由瑰丽的想象世界回到现实。地点依然是湘江,依然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恬静的山水美景中,给人留下无限悠远的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