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大唐第一主播 >>第五十二章 崔白义的人头

第五十二章 崔白义的人头

大唐制,若无突发户军国大事的话。 每月的大朝全向倒是有两次,时间分别是初一、十五。 每次大朝会时,凡在京六品以上官员俱需排班上朝。 因中秋佳节给假三日,八月间第二次大朝会的时间就顺移到了八月十七日。 也即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早晨。 随着内宦手提静殿鞭打出九声爆鸣,排班完毕竟的文武众官顿时停止了各样议论,大家理理官服官帽之后,便谨按品秩位次鱼贯进入了洛阳宫城内的宣政殿。 两班站定,复又经当值的殿中御史纠幼之后,便听殿后奏起了丹陛大乐。 煌煌大乐声中,武后自殿后龙行高步而来,升座临朝。 武则天方一坐定,文武百官便在魏王、文昌左相武承嗣的率领下舞蹈而拜。 山呼万岁,其声之大,远传数里,整个宫城都隐约可闻。 拜舞之后,殿中御史率先而出。 进奏天下各道什并八百羁縻扑奏进的祥瑞之事。 武后和悦而听,微微领首。 殿中御史进奏完毕竟后百官随之朝贺。 众言祥瑞之出乃天子圣明,顺于天而应于人。 群臣贺罢,武后出嘉言以勉众官,满朝文武再次拜谢。 至此,一应例行程序方才走完,大朝会正式开始。 中秋之后,时令已入深秋,所谓“匈奴草黄马正金山西见烟尘飞……”秋高马时节。 正是边塞多事之时,先是政事堂几位宰相出班次进奏四方边事。 继而又有各部主管尚书奏报各道扑租庸调等税赋的征集情况。 边事无碍,税赋征集一切正常。 便有户部官员进奏地方道什水旱灾荒之事,其实吧,像这种事情政事堂早已知晓,并在之前已有应对章程呈送内宫。 此时再当众宣示,允满朝诸官查漏补缺。 众官再无疑义之后,应对章程便正式明发照行。 军政、财政、民政诸事进奏廷议完毕竟之后诸主事宰相退回班次。 随后就有御史台官员进奏巡查御使自天下四方传回京中的章奏,弹幼地方官吏二十一员。 像这种事情的处置自有定例可循。 御座之上的武则天只需要循例分派官员查证处断就是。 随后又有礼部官员奏进地方道州呈报的节妇烈女之事。 工部官员奏报地方驿路、桥梁的建造修复之事。 如此林林总总,凡皇城六部及各台、寺、监俱有所奏。 朝廷直辖三百六十州,除此尚有八百羁縻州。 帝国实在太大,拉拉杂杂,琐琐碎碎的事情实在太多。 加之这样的大朝会一月只有两次。 皇城各衙便是无事的也要尽量找些事情出来奏一奏。 好歹在天子面前脸摆一摆辛劳,表一表勤勉。 这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也无甚好说。 好在事情虽多,却都是有章可循,武则天实际理政却已不下二十年。 对于国事早已熟于心一一循章处断不提。 待这些大事小事都料理完毕竟,大朝会已经进行了个多时辰。 这时政事堂及各衙均已奏事完毕竟。 下面便是文武百官自由进奏时间所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散班……” 此时,众官便可不必再像刚才那样谨守衙职司的区分,准予自由奏事。 武则天刚一宣令百官进言,顿时就有国子监李四维出班奏请废除通科。 “科考者,抡才大典,为国选才,不可不慎。通科者也,前所未有,豆古不闻,尤当慎之臣窃以为此事不可妄行之……” 李四维言语刚罢。 文臣班次中又走出秘书郎崔元庆,手持笏板附奏曰。 “李监丞所言极是。明岁科举中新增之通科当罢废之。” 便是陛下御行通科,臣亦以为不能之过切,宜令群臣详议利弊之后,若果能行之再行不晚矣……” 国子监承乃国子监中之属官。 秘书郎乃秘书监中之属官。 有此两人提议之后,顿时引来和声如 “臣附议!通科之设名为博采众家之所长,实则杂糅拼凑,非驴非马甚矣。科考乃天下士子之所仰望。” “于科考中设此非驴非马之通科,则天下士子做何想法臣固以为必当罢废之……” “臣亦附其议。而今为通科之设,士林已是群议汹汹,皆以为不可。陛下乃圣明天子,必能以百姓心为心顺应民心而罢通科……” “臣附议……” “臣附议……” 一个接着一个,一时间通科真成了过街老鼠。 宣政殿内一片如的罢废声。 眼见此事的发动者起自国子学与秘书监。 附议者十有七八皆是北地旧族的世家阀子弟。 班次内分属武党与李党的朝臣们俱都绒默无言,既不出言反对,亦不出班附议。 这是近年来中间派少有的一次集体发声,气势正盛。 武李两党实在犯不着为此不关己之事出头,乐得看热闹了。 当然,武李两党中也不乏有在心底暗自讥笑的。 士族阀子弟向来把仁义道德喊的震天响,口称以德报怨。 如今科举刚过,便如此疯狂反扑,如此行为那里还看得到半点世家气度? 这分明是科举上落了面子,伤了名声之后急红了眼,要废除通科。 这场热闹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 中间派一呼众应,附和如站在班次前列的政事堂五宰相之一娄师德抬起头来。 武则天看到他的眼神后脸色不动,只是微不可查的摇了摇头。 一看到武则天的眼色,本已清咳一声准备出班的娄师德顿即收回了脚。 垂眉敛步的听着众官的如奏议。 眼见朝堂上凡出列者皆是众口一词要求罢废通科。 位次高居班列第二的陆元方缓缓走了出来。 方今朝中,陆元方位居次相,地位和尊声也是最大。 见他出班,满殿大臣移目过来的同时,声音也自然的安静下来。 恢弘的宣政殿中,陆元方的苍髯白发异常醒目: “启奏陛下,臣以为通科之设既定实不宜朝令夕改……” 陆宰相此言一出,中间派神色皆变。 但众人对他实也无可奈何。 陆元方从来不群不党,也没有观望风色再做言论的习惯。 虽然他一生中因为此一缘故饱经挫折,却始终不改其志。 碰上这位陆宰相,中间派就是想与他做政治交易都不成。 陆元方说完,武则天面è不动,就连声音也听不出任何喜好。 “爱卿领选事多年,但有所思正该直言……” “是。” 陆元方微一躬身后,续又言道。 “自世卿世禄之制到察举,再到九品观人法,直至本朝定制的科举选才,自上古以来,选人之法多历新变。” “惟其如此,国朝于选人一途上实没有固步自封的道理,通科虽鱼古未有但本朝便未必不能有……” 眼见殿中有中间派官员yù开口说话,陆元方摆了摆手, “自然,通科之利弊优劣未定。然则,正因如此,某倒觉得应当试取一科,一科之后优劣立显,或兴或罢再做处断不迟。” “再则,明岁通科取才名额至多不过十员,便是其有不妥当处朝廷处断起来也无大碍……” 陆元方说完,位列其后的五宰相之崔元综正要出班说话。 却见身前两位的娄师德率先出列朗声道。 “陆相所言甚是,似这般空口而瓣终究竟看不出好坏,莫若试取一科可也。若果有不妥当处再罢废不迟……” 武则天注目娄师德,眼中的赞许之意一闪而逝。 本想出班的崔元综目睹陆、娄两人如此。 脚下微微一收,便向位次最前的武承嗣看去。 武承嗣看到了崔元综的眼神。 随即投来了一个灼热的带着浓浓探究竟之意的目光。 看到这灼热与探究竟,崔元综心神一凛。 他明白武承嗣的意思,但此事太大,大到他根本无法做主。 与这事比起来,通科及李行周反倒算不得什么了。 武承嗣好算计,但崔元综又岂是傻子? 见崔元综对自己的眼神竟无回应,武承嗣心下一阵恼火。 这些日子他以魏王之尊,首辅之尊日日探问世家八老起居。 对于世家门阀,简而言之就是对中间派可是给足了礼遇。 不成想这些人至今仍不肯稍稍有所示意。 目睹崔元综与武承嗣的眉来眼。 ,居于两人之间的李昭德嘴角微微一抿,一如适才的娄师德那般低垂了眼眉。 就在这时,御座上的武则天朗声道。 “众卿家所言皆有道理,然通科之优劣空瓣无益,且试取一科再做定断。至于取中额度,十员或者太多朕意七人可也……” 对于武则天这种手段娴熟的政治家而言。 两边的进言她是折中而取,既不曾罢废通科,也一举裁减了通科近三分之一的取中额度,可谓是两边都有安抚。 中间派虽然不甘心,但出言反对罢废的却是两位宰执。 加上这满朝的大臣都知武则天理政的习惯,她遇事素不轻易开言,听取各方谏言极多。 然则其一旦开口之后,再想更易却是千难万难。 事以至此,科考中增设通科之事便算暂时有了个了结。 至于李行周,中间派有官员准备再进奏此事,却被崔元综的目光所阻。 大朝会结束,因政事堂宰相们别有他路。 众多不曾散去的中间派官员便不约而同的围住了卢明伦。 卢明伦听完众人所言后将他们好一番安抚,待众官散去后,他便到了政事堂。 政事堂中五位宰相各有其公事房。 卢明伦见房中无人,径直问道。 “适才朝会之上通科之事虽定,然李行周却未有定论,崔大人何以不让进奏此事?” 崔元综伸手指了指房中的胡凳。 “通科之事陛下分明有偏袒之意,以当时情形,若是进奏李行周之事,明伦以为结果当会如何?” 卢明伦沉默不言。 “若某所料不差,一旦提出此事,武后届时金口一开,吾等又将如何?” “但现在又有何区别?” 闻言,崔元综难得的笑了笑,不过这一笑却分外僵硬。 “区别大了!通科是通科,李行周是李行周,二者岂可为一谈?” 听到这里,卢明伦终于明白过来。 “那,崔大人的意思如……” 崔元综没说话,只是无声的点了点头。 大朝会散后,武则天没单独召见臣子议事,而是直接回了内宫。 很多以后,用后宫传来消息:永不殊用李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