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归来成大明武帝 >>第75章 各阶反应
孙承宗听闻,他出列朝朱由检一礼,接着转身朝众人道:“某有一言,众臣可作证,建奴一日不灭,某誓死不还。” 说完,孙承宗从腰间解下玉佩,直接断为两截,他肃然道:“如有违背,犹如此玉,让某粉身碎骨!天诛地灭!” 孙承宗发下如此大的誓言,让众人一惊,大家满脸的复杂。 朱由检也是一愣,随后,他脸色渐渐严肃下来了。 本来,朱由检让孙承宗随便讲几句场面话,可是,他朱由检忘了孙承宗的性格了。 “取朕的天子剑来!”朱由检朝王承恩喝道。 王承恩领旨,疾步去了。 很快,带来一把宝剑。 朱由检接在手中,他摸了片刻,庄严道:“这把宝剑,朕一直佩戴身边,今日,赐予孙卿。见剑如朕亲临,朕赐孙卿公侯之下先斩后奏之权。” 说完,朱由检双手把天子剑递在孙承宗面前。 圣人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今日,天子如此待孙承宗,孙承宗热泪盈眶。 “陛下!臣……!”孙承宗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朱由检正色道:“孙卿,接剑!” “是!”孙承宗压下心中激动,他双手捧起天子剑。 这一刻,大殿众人双眼全是惊羡之色。 天子剑如朕亲临,公侯之下先斩后奏之权! 这大殿所有官员都逃不脱这把剑的节制! 这个孙稚绳祖坟真是冒青烟了,八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所有人都感慨,心底复杂至极。……。 孙承宗等一众重臣离去,原地只剩下锦衣卫指挥佥事许显纯。 没有朱由检发话,许显纯自然不敢出言告退。 此时,许显纯很希望天子派给他差事,否则,他手下人心将要散去,以后,队伍就不好带了。 特别是刚才目睹孙承宗被陛下赐天子剑,陛下受给的权利,让许显纯震撼至极,恨不得取而代之。 此时此刻,许显纯心底的野心终于被激发了。 他很渴望立下大功! 朱由检看了一眼因激动而脸面潮红的许显纯,淡淡道:“朕当初交给你的差事,趁现在有时间,仔细回禀吧!” “是!”许显纯急忙点头,他顿了顿后便开始从东林底层官员开始。 时间一点一滴消失,过了三炷香时间,许显纯把探查的所有事情都讲了出来。 当然,这里有很多是几年前早已经抓到的把柄,许显纯为了表功,今日托盘而出。 朱由检听完,脸面阴晴不定。 这些被打入诏狱的东林官员,都没有一个是冤枉的啊! 这些人哪一个不徇私枉法,勾结商人? 哪一个不豪取巧夺,贪得无厌? 特别是表面清流官员,背地里更是龌龊不齿,私欲难填。 做的非常隐秘,不过,在锦衣卫暗查之下,卑鄙的德行表露无遗。 “很好,朕让这些号称清流的奸贼身败名裂。”朱由检恨声道。 说完,朱由检朝许显纯吩咐道:“证据做足,这些已经被关押在诏狱的东林官员,现在开始,交给你拷问。至于漏网之鱼,都派人盯着,到时候收网,一个也不能逃脱。” 许显纯听了,急忙提醒道:“陛下,臣需要陛下手令才能提人拷问。” “无妨!朕知会骆思恭,这个大案子全部交给你处理。骆思恭即日起,另有重用。”朱由检淡淡道。 听闻朱由检如此说,许显纯双眼一亮,急忙躬身领旨。 朱由检吩咐王承恩把刚才亲卫抓的人都交给锦衣卫,由许显纯押着去北镇抚司诏狱去了。 另外,朱由检传令骆思恭,让骆思恭全力配合亲卫营整顿京师三大营,不得怠慢军务,诏狱之事交给许显纯。 骆思恭接旨之后,诏狱关押之官员全部交给许显纯处理,他直接去京营去了。 许显纯接手之后,严令这些在押的官员任何人靠近,违令者仗杀! 一时间,诏狱气氛变得阴森恐怖起来。……。 另一边,内阁上下忙着敕封孙承宗安辽伯的事情。 拟旨,下达通政司,寻找府邸,安抚闻风而来质问的官员等,一直到天黑总算完成了任务。 秦士文,施凤来两人去乾清宫回旨,朱由检与两人商议一番,决定明日便让孙承宗动身,而且,由朱由检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给孙承宗送行。 陛下亲自带领百官送行啊? 秦士文,施凤来两人对视一眼,都感到天子对孙承宗的器重再次超出了他们心中的预想。 “陛下,是否慎重考虑?毕竟,眼下京营正在整顿……!”秦士文劝道。 秦士文比较担心天子的安全,毕竟,大明从成祖开始,很少有这样的事情了。 有谁能保证,在路上不出事故? 朱由检摆手道:“无妨,让朕的亲卫营,锦衣卫,压阵就行了。另外,通知顺天府罗元宾,做好街坊治安情况。” 秦士文见朱由检如此说,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他只好与施凤来两人领旨去了。……。 孙承宗被加封安辽伯的消息从内阁为中心点开始,四面八方朝京师扩散,一天的时间,早已经传遍了京师大街小巷。 王公大臣,侯门府邸,这些主人无不震惊,震撼! 朝堂百官,大宅大院,这些人感叹惊羡,接着便是呆坐沉思。 国子监的士子们早已经发狂了,很多酒楼被包下,他们在这里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遥想当年洪武成祖盛世! 至于坊间百姓,三三两两集在一起,热切讨论着这个事情,大家认为,这孙承宗运气真是好,两代天子对他宠信有加。 天渐渐黑了下来,一名青袍男子慢慢穿梭在街坊小道,他年龄不大,二十多岁的模样,步伐稳健有力,不紧不慢的在回家的百姓人流移动。 他耳边已经听了很多百姓和书生对安辽伯和孙承宗的议论。 在大明百姓看来,安辽伯三个字,代表着新天子的愿望。 天子希望边境安定,故此,不吝厚赏。 而书生们讨论更多的是朝堂颁布下来的孙大人的“八大功劳”。 八大功劳有书生认为总结的很对,孙大人功劳不小。 而也有其他书生认为,八大功劳名不符实,天子赐予安辽伯,简直是乱弹琴。 两者争执不下,甚至动起手来。 青袍男子一路上,解围了不少,同时,他聆听了众人的各自论点,心底更加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