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火药配方和火霹雳样品后,刘邦很高兴,回到长安,便下令能工巧匠赶紧赶制火霹雳。
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刘邦脸上再无半点笑容。
能让刘邦忧心的自然是匈奴了。
自从白登山之围后,冒顿两个字,就像插进刘邦心里的两把利刃,一天不拔除,他一天就不能睡个安稳觉。
只要有人提匈奴或冒顿这些字眼,刘邦的心就会发紧,在白登山被困的情景就会历历在目,让他恨得牙痒痒。
可以这么说,打败冒顿单于是刘邦余生最大的愿望了。
我们知道,若想让一个强硬的对手乖乖地臣服于自己,最好的手段就是打。只有把对手打得心服口服,才会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但问题是,冒顿一点也不比刘邦差,白登山之围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面对如此强硬的一个对手,刘邦时常觉得无从下口。因为刘邦渴望与匈奴面对面地决战,但冒顿不会给刘邦这个机会,他很擅长搞游击战,打不赢就跑,跑了还会再回来偷袭。
总之,劫掠财物是匈奴人最终的目的,说到底,他们貌似一伙无礼又强悍的强盗,很难一锤子搞定,还大汉一个稳定的边境。
于是,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似乎总是没完没了。
接连打了数年,匈奴不仅没有被打趴下,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匈奴人也是如此。依照冒顿的个性,他绝不会满足于此,他对大汉的江山觊觎已久。
想打我大汉江山的主意,你冒顿是白日做梦。
如今,刘邦手里有了火霹雳,他觉得这是对付匈奴的有力武器,把匈奴炸个粉碎,也算是解心头之恨了。
不仅刘邦担心匈奴人南下侵犯,满朝的文武大臣也都在关心这个问题。
为了消除来自匈奴的隐患,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争取一招致胜,彻底把匈奴摁趴在地上下,永远也别想翻身起来。
这日,边关又传来急报,说匈奴侵扰边境,劫掠百姓财物。刘邦看后,头疼不已,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在朝堂上,文臣们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大堆场面上不痛不痒的话,但没有一个人能够拿得出一个可行的办法。而武将们主张继续打,灭了匈奴,但已经打了这么久了,不仅没有灭掉匈奴,反而匈奴变得越来越强。
面对吵闹成一片的文武百官,刘邦很失望,他甚至想把殿堂上的文臣武将们统统赶回家,真不知自己养着这些人干什么用。
“好了。”刘邦挥了挥手,示意众人不要再吵了,再吵他的脑仁都要被吵出来了。
众人见状,都闭上了嘴。
在朝堂上,大家都习惯了跟着吵几嘴,滥竽充数似的,既显得自己关心国家大事,又不会显得自己无能。若是单拉出来说点有用的建议,就会哑火了。
“说具体的,不要夸夸其谈,说一大堆大话。”刘邦脸上有一丝不悦之色。
结果,众文武百官好像集体石化了一般,都不做声了。
这时,娄敬站了出来。
“天下刚刚安定,连年征战让士卒无比疲劳,臣以为用武力去征服匈奴是下下策。”
朝堂一下变得更静了,几乎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大家恨不得屏住呼吸,洗耳恭听刘敬的上上策。
“那爱卿认为什么是上上策呢?”刘邦问。
“陛下,冒顿杀死父亲后自立为单于,把许多年轻的庶母作为自己的妻子,他用暴力统治匈奴、维护权威,这种人根本不能用仁义来劝说他。但用武力又一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儿也没有多大意义去做。臣有个计谋可以让冒顿和他们的子孙永久向大汉称臣,只是怕陛下不会那样去做。”娄敬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要不就是说一大堆无济于事的废话,要不就是有主意藏着掖着不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刘邦开始抓狂了。
“有屁快放。”刘邦训斥道。
其实,娄敬之所以这样卖关子,不单纯只是为了作秀,实在是难以开口。他怕一开口说出心中所想,不但不讨好,更会惹祸上身。但皇上都急得骂脏话了,再不说出这个计谋就会惹得龙颜震怒。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陛下可以采用和亲政策,把汉朝大公主下嫁给冒顿,并陪送一份厚礼。这样,冒顿在世时就是陛下的女婿。冒顿死后,他的儿子继承单于位,匈奴与大汉世代姻亲,自然会和平共处。”娄敬道。
靠,原来是要用女人来解决问题,这虽然是刘邦不屑于运用的手段,但有时候的确很管用。想当初,在鸿门宴前晚,正因为他和项伯约为婚姻,项伯之后才一次次地救护他。所以,只要扯上辈分关系和血缘关系,再大的仇恨也会被渐渐化解的。
当初,刘邦是弱者,所以才约为婚姻,如今刘邦是大汉天子,岂能再靠女人来解决问题?
“住嘴,我大汉公主岂能屈尊下嫁给匈奴?”刘邦怒道。
见刘邦怒了,娄敬便没再继续进言。
该说的都说了,也尽到了做臣子的本分,就可以了。若再进言,惹怒了刘邦,那可没好果子吃啊。
只能等刘邦自己消化一下这个建议,再看下一步如何去做了。
刘邦之所以这么硬气地否决了娄敬的提议,一来,他不想用女人来解决战争问题,那样显得自己太无能了;二来,他手里有火霹雳,他相信这种东西一定能震慑住蠢蠢欲动的匈奴。
见文武百官都不说话了,刘邦轻咳一声,道:“怎么了?都哑巴了?除了想着用女人解决问题,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陛下,对付匈奴可以软硬兼施,在用武力的同时,想办法用怀柔手段,若能使匈奴归附,那就再好不过了。”陈平道。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想让匈奴归附,那比登天都难。
刘邦眼见再继续商议下去,也是做无用功,便挥挥手,气恼地离开了。
就这样,朝议不欢而散。
像陈平这些大佬级的人物也没有提出什么有用的谏言,他对娄敬的提议也没有进行任何评议。而其他人都装聋子,对娄敬的和亲提议都装作没听到似的。
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就这样被搁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