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皇宫后,叔孙通没有急着坐马车回去,而是在长安大街上缓步行走。他在不停地思考,自己迈出这一步,会有多大的胜算。
废除太子,这个决定是刘邦当着百官的面说出来的。
有道是,君无戏言,既然刘邦说了这样的话,心中十有八九就要废除太子,再立新的储君的。相信不仅是周吕侯,连吕雉都和刘邦求情,希望刘邦能改变这个决定,但结果呢?
周吕侯气绝身亡,吕雉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事态一步一步地恶化。这个时候,自己站出来,会得到善终吗?
这个问题无人能给出答案,因为帝心难测,谁也不知道,刘邦经历了周吕侯被气死这件事后,心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如果周吕侯的死能触动刘邦的话,此时继续进谏不一定能让刘邦改变主意,但最起码不会惹怒刘邦。
若是如此,再好不过了。
既完成了吕雉交给的任务,又不惹怒刘邦,这是最好的结果,至于刘邦改变不改变废除太子的决定,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毕竟,废立太子说到底是皇族的家事,外人不过是提个意见而已,至于谁最终能当储君,甚至继承大统,是刘家自己的事情。
想到这里,叔孙通心里已经有谱了:进谏是一定要进谏的,但要温和一些,一定不要惹怒了刘邦。
既要给吕雉和太子一个交代,又要自保,尽全力要做到两全其美。
再看刘邦,吕泽的死,对他的打击的确不小。
把大臣气得在朝堂上气绝身亡,这个恶名,刘邦是背定了。其实,若有如果的话,刘邦是不会看着事情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最起码不能气死吕泽。但世间哪里有那么多如果?事已至此,想回头已经是不可能了。
死者已去,空留悲伤给活着的人。
虽然刘邦是皇帝,但这种丧失亲人之痛也是避免不了要承受的。
刘邦还处在伤痛和自责中,就收到了一份百官联名上奏的奏折。
这个奏折正是叔孙通发起的。
法不责众,所以,叔孙通为了降低这次上奏的风险,便联合太子一脉的官员联名写了一个奏折,启奏刘邦不要废除太子。
刘邦翻开奏折一看,又是关于太子废立的事情,心里便不悦起来。翻到最后看到了叔孙通的大名,后面是近百个红手印。
面对百官的联名上奏,刘邦决定召见一下叔孙通,他想看看这个太子太傅是不是真的不怕死。
叔孙通得知刘邦要召见时,急忙简单整理了一下衣衫,便进入了长乐宫的暖阁。
“拜见陛下。”叔孙通行了跪拜礼。
半晌,也没听见刘邦说话。
叔孙通抬起头一看,刘邦正死死地盯着他看呢。
“陛下。”叔孙通赶忙低下了头。
“太傅,可知朕为何召见你?”刘邦冷冷地问。
“一定是为了太子废立的事情,一定是陛下看了臣携百官的奏折。”叔孙通说道。
“猜的不错。”刘邦顿了一下,“周吕侯已经死在了大殿上,你应该明白朕的态度是什么,你还敢冒死进谏,是不是觉得你自己已经活够了?”
“陛下,臣不敢。”叔孙通道。
“不敢?不敢还联名上奏?若敢的话,你是不是要把这皇宫给拆了?”刘邦的语气越来越冰冷。
“陛下,陛下,臣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大汉着想啊。若因此被陛下责罚,臣死而无憾。”叔孙通苦苦进谏。
“哼。”刘邦冷哼一声,等叔孙通继续说下去。
“陛下,古往今来,若处理不好储君的问题,国家必定要大乱,陛下切莫小看这个问题啊。”叔孙通继续进谏。
“是吗?那你说说看,到底是那个王朝因为储君而出现问题了呢?”刘邦问。
“过去,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而废除了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结果使晋国动乱了几十年,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还有,秦朝由于没有及早确定扶苏为太子,结果让赵高钻了空子,伪造遗嘱立了胡亥,从而导致了自己国家社稷的灭亡,这是陛下亲眼所见的事情啊。”叔孙通列举了两个例子。
刘邦闻言,心里动了一下,因为他亲眼看到秦国的灭亡是与没有选好储君有关的。若是扶苏继承了大统,秦国也不会这么快就灭亡的。
但刘邦依旧冷冷地道:“不管是晋献公还是嬴政,都是因为没有选有贤德的人来当太子,才导致灭国的,这与换不换太子是两码事,太傅不要偷换概念啊。”
“陛下,臣列举这两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明选择储君的重要性,若储君没有大的过错,还是不要轻易废除太子的好。况且,我们的太子忠厚孝顺,天下人全都知道;皇后又是和陛下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奋斗过来的,您怎么能背弃她呢?”叔孙通的话有一些过激。
“背弃?你这帽子给朕扣得可真够大的,难道废除个太子,就背弃了?”刘邦反问。
“陛下,太子是国家的本干,本干一动,整个国家就要随着动摇的。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陛下还是不要废掉太子的好。”叔孙通继续说道。
刘邦盯着叔孙通看了很久,吐出了一句话:“朕已经在百官面前宣布要废除天子了。”
叔孙通也毫不示弱,道:“如果陛下非要废掉太子的话,那臣就请求死在陛下面前。”
死谏,又一个死谏的。
刘邦揉了揉太阳穴,睁开眼道:“你不怕死?想步周吕侯的后尘吗?”
叔孙通已经没有退路了,便咬着牙道:“臣自然怕死,但为了保住太子,臣愿意与百官一起赴死。”
与百官一起赴死,这是在威胁朕吗?
刘邦死死地盯着叔孙通。
叔孙通等着刘邦的回话,一分一秒都好像是过了几百年似的。因为此时刘邦的一句话就能决定叔孙通的生死,在这生死边缘,时间自然会过得非常慢了。
半晌,刘邦才长叹一口气,道:“起来吧,朕杀你一人不难,但要把百官都杀了,那朕岂不成一个光杆皇帝了?”
叔孙通闻言,提着的心才算落了地,急忙站起来,道:“谢陛下隆恩。”
刘邦因为周吕侯的过世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在叔孙通来进谏时才网开一面。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可以说,周吕侯铺好了路,叔孙通捡了个大便宜,死里逃生。不管怎么说,叔孙通这次赢了,吕雉与太子更加器重他了。
就这样,废立太子的事儿终于尘埃落定。太子还是那个太子,唯一遗憾的是,周吕侯已经不在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