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南明第一狠人 >>第32章 水西示好
滇都昆明。 除了战事外,朱由榔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春耕了。 因为气候的原因,昆明乃至整个云南大部分区域都是种植水稻。 但是明末的这段时间有些特殊。 因为小冰河的原因,天气极为寒冷。 这种情况下倒是耐寒的小麦更易存活。 故而在永历君臣的倡导下,云南亦开始小面积的种植麦子。 其实不管是水稻还是小麦,产量都是最关键的。 在大明地盘有限的前提下,如何让作物高产才是朱由榔首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小冰河时期应该是持续到清初。 这么说的话,天气应该逐渐开始转暖了。 那么一季两熟甚至三熟的高产水稻能否进行推广呢? 云南以实行军屯为主,大面积普及一种作物还是不难的。 只不过这种水稻要取种得到东南亚去。 朱由榔决定派人去东南亚看上一看,若能寻到适宜种植的高产稻种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当然无论如何今年的春耕是不可能赶得上用新稻种了。 但这种事情都是从长计议的,以大明现在的军力财力朱由榔可不认为一年半载就能反推满清。 他亲自去田间地头视察了一番,得出的结论是军屯这种模式还是要保持的。 在当下这种高效的集中产出模式最适合大明的。 “陛下,水西各系不满东虏压迫,派人送来了书信。” 伴驾的沐天波冷不丁的说出这么一句话,弄得朱由榔愣了片刻。 “哦?” 朱由榔很清楚在历史上贵州水西是坚持抗清的,甚至持续到了十三家覆灭前后。 看来倒是可以利用一下。 如今朱由榔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毕竟只依靠大明自己的力量要想翻盘实在是太难了。 朱由榔思忖片刻,沉声道:“黔国公觉得水西各族可堪大用吗?” 只不过对这些土司,朱由榔实在是没有太多的信心。 要说土司中特别能打的除了秦良玉和白杆军,他真想不到还有谁。 沐天波连忙拱手道:“水西氏族多凶悍,且不服管教。当初皇明也是花了许久才叫他们服从朝廷。如今东虏倒行逆施,要在水西推行那套留头不留发的狗屁东西,自然引得人神共愤。” 沐天波咽了一口吐沫,思考了一番措辞继而道:“陛下,臣虽不才但是与水西各土司略有交情。此事若是陛下不嫌弃,臣愿意略尽绵薄之力。” 沐天波倒是没有说大话。 毕竟他有黔国公这个身份在,云贵的土司多少还是给他些面子的。 朱由榔点了点头。 如今不是矫情的时候,虽说水西安氏在历史上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但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满清这个大敌面前,任何抗清势力都应该利用起来。 “既如此此事便有劳黔国公了。” 如今大明的势力范围被压缩的厉害。 郑成功、张煌言虽然也能策划长江之役这种神来之笔,但毕竟隔得太远。 有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朱由榔现在能依赖的除了李定国,再就是十三家和贵州水西各土司了。 如果水西土司真的能够在清军后院放一把火,那效果简直不要太好。 毕竟贵州离云南实在是太近了。洪承畴和吴三桂统率的大军始终是悬在大明头上一柄利剑。 即便明军不先攻打贵州而是进攻重庆,也需要有人在后方牵制清军。 这就和当初文安之率领十三家猛攻重庆一样,真实目的是为了替云南的李定国缓解压力。 “臣惶恐,敢不鞠躬尽瘁。” 沐天波十分激动的说道。 ... ... 回到宫中后,朱由榔便对着舆图推演起来。 可以看到明军控制中的四川与十三家的势力范围之间有一块中空地带,这也是驻扎在奉节的文安之与十三家联络不那么频繁的原因。 这块区域既不归属大明也不属于满清,而是属于两不管的地带。 不是因为不想管,而是因为双方都需要一个缓冲地带。 这块地带距离重庆、奉节、十三家都很近,意义十分重大。 朱由榔觉得要想攻打重庆,必须先把这个缓冲地带拿到手。 至于贵州可以派一支偏师配合水西各土司进行佯攻,牵制清军的注意力。 这样洪承畴势必会分兵抵抗,以重庆现在的兵力是自顾不暇的。 等到洪承畴反应过来,这片区域已经落在明军手中了。 战场就像棋盘,每落一子都需要精心算计。 毕竟朱由榔手中的兵力有限,一兵一卒都需要用到刀刃上。 新兵已经训练了一个月了,基本的行军列队没有什么问题,但上阵杀敌是肯定不可能的。 不过朱由榔决定让这支新军参与到这次行动中来。 未必让他们发挥多大的作用,但至少让他们见见血练练胆气。 新兵只有见了血才能有所成长,要不然永远都只是新兵蛋子。 这次行动的核心力量肯定还是李定国麾下的悍勇之师。 云南虽然很穷,但养五六万精锐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守城至少要留下两万人。 也就是说攻打重庆朱由榔最多只能带三万人。 当然,届时可以命十三家配合出兵,相信他们不会拒绝也没有理由拒绝。 如果攻打下重庆,对大明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明军各势力得以成功连成一片,可以首尾相顾。 只是这样一来朱由榔便需要保证有足够的实力来守住重庆。 在三潭中谭文被杀,其余二人叛变的情况下,多半只能依靠十三家的力量。 心中既已有了主意,朱由榔便召李定国入宫商议细节。 朱由榔的性格是事必亲为。既然决定攻打重庆,是一定会御驾亲征的。 对此李定国心中十分欣喜。 陛下这些时日的转变实在是大。从一开始的见到风吹草动就跑路,到敢于留下来与将士们一同抗清再到御驾亲征收复失土。 李定国感到十分欣慰。 只要天子有了勇气,将士们便有了底气,誓与东虏死战到底。 ... ... ps:求波推荐票吧。这推荐票太少了,老坤写着也没动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