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秦王之天下名将 >>第108章 大隐小隐
日暮时分,益阳侯府。 裴俭与陶潜坐在荷花池边各自的摇椅上,此时,夕阳的余晖正从长安城外的南山缓缓落下。 眼看此情此景,陶潜不由得由感而发,叹了一句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1] 我在东篱之下采摘着菊花,悠然间身影后浮现了城外的南山。[2] 裴俭品味着身边同僚偶出的佳句,不由得痴了。 “陶公之诗,淡然清雅,颇多隐居意,这是为何呢?”他不由得发问。 陶潜闭着眼睛,摇椅微晃中,这才慢悠悠地开口道:“此心离别意,何惜卷帘人。”[3] 我的心中常怀离别之意,如今的高位在自己眼中如同为人卷帘的家仆一般,又怎么会觉得可惜呢? 裴俭叹道:“陶公语中常有高意,难怪儒师齐固生引您为知己,但是陶公不觉得可惜,我却是要为陶公觉得可惜的!” “哦?”陶潜仍旧是那副淡然处之的模样。 “后学不才,有一高论,”这时裴俭站起,昂然面对着前方,“所谓‘归隐’,亦有大小,有大隐,亦有小隐。” 陶潜原本淡然的神情一变,似乎也被此语给震慑住了,他睁开眼睛,端正坐直,随后问道:“何谓大隐?何谓小隐?还请裴公为我解惑。” 裴俭说道:“陶公之语,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便是‘小隐’,小隐隐于野;功成名就后,挥手自兹去,此方为‘大隐’,大隐隐于朝!” “功成名就后,挥手自兹去……”陶潜仔细品味着这句表面平常仿佛打油诗般的语句,而原本浑浊的眼睛此时却亮了,但过了一会儿又黯淡了下去,感叹道,“大隐虽好,时局不易;小隐易得,心安难求……” 大隐虽然好,但是却很难得到能够一展心中才华抱负的时局;小隐容易得到,但是却难以求得心中抱负的寂灭宁静。 “各有各的苦楚吧。”陶潜感叹。 裴俭听了此语,一时没了言语,坐下重新问道:“陶公以为,如今朝局,无法施展胸中抱负么?” 陶潜却不答话,而是转而说道:“今日朝堂上之事,裴公以为如何?” 裴俭沉吟了一会儿,说道:“除却不发一言者如你我二人之外,隐约有朋党对立之势。” “正是!”陶潜说道,“所以陛下今日才盛怒而去。你也知道,自从大业三年那次事后,陛下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如今对朝局的掌控也远不及从前了,若不是有皇后娘娘从旁帮衬一二,怕是早就政局动荡了。” “那陶公以为,动荡之源在何处?”裴俭问道。 “裴公真要我明说?”陶潜却是反问道。 “请陶公直言!” “太子和泰王!”陶潜语气平静地说出了这番惊人之语,“陛下只有两子,如今都已长成,而陛下身体又每况愈下,底下的一些大臣自然有想法。” “陶公的意思,今天朝堂上的两批人,背后是太子和泰王?这未免也太过惊人了,如今太子和泰王也不过刚刚长成,又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拉拢到如此多的朝臣呢?” 陶潜却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今日朝堂之上,陛下询问郭涛杀人动机一事,裴公心里果真没有答案?还是有所隐瞒呢?” 裴俭苦笑道:“确实不知。” “裴公将此事与今日朝堂争论联想看看呢?” 这时裴俭心里满是震撼,他突然想起之前其子裴行与他说过的怀疑主谋是泰王一事,这时他心底里浮现了一个可怕的猜想:难道泰王想杀周衍,是因为他知道其是太子党,故意下的手,为的……便是这御史大夫之位! 不……不可能,如今狠辣的手段,他如何下得去手?更何况,即使周衍死了,御史大夫之位乃是朝廷最为清贵之职,有监察百官,谏议国政之权,殊为紧要,因此陛下选人必会慎之又慎,他如何能保证周衍死后,御史大夫一职便会由他的亲信接替呢? 旁边,陶潜似乎是看出了他心中所想,说道:“御史大夫之职,超然于朝堂之外,有弹劾大臣之权,设置之初,本来便是陛下的刀俎,拿捏群臣鱼肉的利器。这样的人偏向一方,后果如何?”陶潜说道,“如此的清贵紧要之职,即使不能为我所用,那也不能被对方拿捏,作为刺向我之刀剑矣!” 这便是杀人的动机! “所以,周大夫被杀一案,幕后真凶,真的是泰王……”裴俭喃喃,不敢相信。 听了此语,陶潜也不惊讶,仿佛早已看穿了一切一般。 “混帐混帐混帐!”裴俭怒喝道,“他以为朝堂是什么?他以为国家栋梁、国之重臣又是什么?他用来争夺权力的工具么?陛下怎么会生出这样狠毒的儿子!” “我要去禀明陛下!” 陶潜此时语气冷淡如凉风拂过般说道:“裴公,这不过我们的猜测,没有证据的,可诬陷皇子,又是怎样的罪名,裴公难道不知?” 裴俭深吸了口气,平息着内心的怒火,良久才说道:“此事是我孟浪了,多谢陶公提点!” “裴公之前多在内朝做事,这样的龌蹉事,想必还是第一次碰到吧?裴公以后的路还很长,这样的事,经历得多了,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第一次,裴俭觉得,对方如此淡漠的语气让他感到害怕,难道自己今后会在那样残忍的人手下做事么? 幸好,泰王不是太子,这让他心底里有了些微的安慰。 对面的陶潜看着这个在他眼里原本稳重的年轻的中年人,心里不由得生出感概,有些话,他犹豫着没有说,也不敢去说。 上梁不正,下梁自歪。 泰王如此禀性,又是受谁的影响呢? 太子便会好些么? 功成名就后,挥手自兹去……自己年少时也有这样的理想,也亲眼看到过这样理想的化身之人,但时局已变,他又能如何呢? 想到这,他的内心深处不由得又坚定了几分。 [1] 此句引用自陶渊明《饮酒·其五》。 [2] 此处与网络上原诗翻译略有不同,为化用,敬请知悉。 [3] 此句化用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