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三国之开局程远志 >>第266章 二百六十四 天下英雄,当有我马超一席之地

第266章 二百六十四 天下英雄,当有我马超一席之地

晋位魏王之后,程远志所面临的局面一下子就明朗起来,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袁家是大汉最大的世家),且一直以来对世家豪族的策略很温和,是以,对于他进位称王之举,世家豪族也都秉持着喜闻乐见的态度。 这与另一时空里,曹操所面临的局面截然不同。 原时空里,曹操在平定中原及河北的过程中,多有屠城、屠兵、杀贤之举,大搞“白色恐怖”,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策略统治天下。 如三屠徐州,官渡战后坑杀八万降兵。另外,每次在政治地位提升时,曹操总会杀掉一些名士,通过“杀鸡儆猴”的手段,来威慑世家大族。 边让、孔融、崔琰、荀彧,荀攸、杨修等人,皆因此而死。而这几位名士所代表的孔家、荀家,崔家及杨家,都是大汉首屈一指的豪族。 此举,大大触及了士族的底线。 是以,曹操治下的魏国,虽然表面上维持着脆弱的平静,暗底里却是汹流涌动。 在这个看脸更看出身的时代,曹操出身的缺点(宦官之后),相貌缺点(丑陋),被无限放大。世家大族虽然反对他,迫于武力,也只能暂时蛰伏下来。 敏觉的曹操自然也意识到了这点,并对此迅速做出了应对,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发布了一道“求贤令”,主张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打击蠢蠢欲动的豪族世家。 同时,为了改变自己的出身,拉拢世家的支持,曹操还对自己的家谱进行了修改,称自己乃是西汉开国名相曹参的后人。 但是,此举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由于之前陈琳的“讨贼檄文”犀利起底了曹操的祖宗十八代,天下人都知道这(曹参之后)是曹操在往自己脸上贴金,都知道他本姓夏侯,名义上的爷爷曹腾只是个宦官,与名相曹参毫无关系。 理念不同,是世家与曹操之间最大的分歧。 曹操崇慕于法家、兵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武平乱,这与大汉士族们提倡的儒家理念背道而驰。 儒家提倡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而非“霸武横推”。 整个天下虽然狼烟四起,诸侯并立,但其实大家都是汉人,都是同宗同族。曹操以暴烈的手段对待汉人,动不动就屠杀,大搞“白色恐怖”,这如何能令他们信服? 这也就是为何赤壁之战时,曹操麾下能人异士最多,却都个个保持沉默,冷眼看其失败的原因。 这同时也是司马懿篡魏时,天下士族沉默,或站到对立面的原因。 程远志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做的就比曹操好很多。 他能够在兴平二年(195年)就席卷河北,一统中原(不包括徐州、豫州),得益于此前十多年的谋划,苟在暗处默默发育,毕其功于一役;更得益于世家大族们的鼎立相助。 在获得世家助力这一点上,程远志觉得自己比曹操强很多。 当然,前期过于惊艳,就会显得后期很平庸。没有人能常胜不败,没有人能一直惊才艳艳。 是以,一统中原之后,因为所有底牌都已亮出,程远志扩张的脚步也就慢了下来。 这却不提。 却说刘备入川已有半年,一直驻守剑阁,助刘璋防范北军。 北军退去后,本应该闲下来的刘备,却忽然忙碌起来,忙着收买蜀地民心,将领,官员。 这些举动自然瞒不过刘璋的耳目,刘巴、黄权等人屡次对刘璋进言,说刘备心怀大志,留在蜀地等于养虎为患,不若早点将他打发回武陵。 因担忧北军去而复返,刘璋思虑再三,没有采纳这个提议,仍留刘备在川中,兵马钱粮继续供应。 …… 另一边。 北军占据汉中后,将西凉彻底隔成一个孤岛。 见状,马超坐不住了,总觉得北军下个目标一定是西凉,遂伙同西凉诸将,来到韩遂驻地,商议对策。 马超对韩遂说道:“今张鲁已灭,袁射已称魏王,他下一步的目标,一定是我们西凉,我等岂可坐以待毙?今若不反,更待何时!” 马超并不是脑子一热,为了造反而造反的,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一次好机会,趁北军刚刚长途跋涉打完张鲁,又长途跋涉退走,一时半会必然没有再战之力,他联合诸将一定可以迅速占据关中及汉中地区,成就一番大事业! 韩遂闻言,久久沉吟不语。 他已经年近七十岁,古稀之年,早已过了造反的年纪,并不想和血气方刚的马超去造朝廷的反。 “年纪大,力有不逮”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韩遂干了一辈子的造反事业,深切意识到造反这一行业,现在已经不好干了,且没有前途。 作为一个在大汉黑白两道混了几十年的老狐狸,韩遂并不会被马超三言两语就轻易说服。他更多考虑的是,一旦造反,他留在邺城当人质的儿子,铁定将无生还。 见韩遂犹疑不决,马超又说道:“前些日子,雍州刺史钟繇曾手书于我,叫我谋害叔父,举凉州以顺魏王,我思虑再三,不忍相谋叔父,便拒绝了钟繇。” “今时今日,关东之人已不可信,非举兵反抗不能自保,我愿舍弃我的父亲宗族,以后就把叔父您当做父亲来看待;希望叔父也能舍弃您的儿子,将马超当做儿子来看待。” 此言一出,韩遂大为动容。 马腾在邺城为官――也就是做人质,并不是一个人去的,马家全家几十口人都在许都,只有马超一个人留在西凉。 当然,韩遂也有一个儿子在邺城做人质。 是以,韩遂虽然明知道马超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但见马超为了大家的安全,竟然可以舍弃全家几十口人及亲爹马腾的性命,大为动容的同时,也不好再提出反对意见。 毕竟,马超不是一个人来的,在这之前,他的建议已经得到了西凉诸将的赞同。 此刻,屋子里除了马超,还聚集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等人。 众意难犯啊……韩遂顿觉有些骑虎难下。 韩遂的女婿阎行见状,开口解围道:“此等大事,且容将军三思,诸位暂且回去,将军不日便给诸位一个满意的答复,如何?” 见韩遂点头表态,认可阎行所说,马超等人遂告辞离去。 阎行遂劝韩遂道:“万不可被马超所惑,今魏王势大,拥兵百万,非我等所能相抗,起兵之事,还望将军三思啊。” 阎行据理陈述,本以为韩遂会听从建议,拒绝与马超联合。 但没想到,韩遂思虑半晌,却是说道:“现在诸将都同意起兵造反,似是天意,我当合流啊。” 还有一句话韩遂没说,如果他不选择从善如流,很有可能现在就会被马超干掉。 这是他在七十年的人生里,悟出来的人生道理。 在西凉这块地方,大家都是相互看面子的,今日若不给马超面子,马超必定会翻脸。 造反有可能是死路,但不造反,马超现在一定会伙同诸将,一起来弄死他韩遂。 既然早晚都是死,也就只能选择晚一点死了。 再者,选择造反也不一定就会死,万一成功了呢? 不两日,韩遂派人告知马超,同意造反! 建安十五年秋,八月。 马超伙同韩遂及西羌诸族,起兵十万,列阵于渭河上游,安定、北地一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陇上诸郡县。 这十万人马,由凉州诸多军阀共同组成的,士兵个个骁勇善战,粮草充足。 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冀城太守韦康被迫开城投降,之后被杀,其部下也尽归了马超。 雍州刺史钟繇在得知冀城失守后,急忙派出三路援军前去,试图挽回局势。 但三路援军随后也被马超悉数击败。 马超旋即以冀城为大本营,集结军队,继续割据陇上,自封征西将军,领雍州牧,总督雍、凉两州军事。 马超自信的认为,关中军队必不堪一击,他一定可以占据关中,夺取汉中,让整个大汉都知道他马超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