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姬延说:“我要求各国献土,这事你有没有跟春申君和楚王解释?”
“楚国全力支持大王陛下伐秦,来的时候,春申君就已经告诉我,如果大王陛下要楚国献出土地,愿意将息和上蔡割给陛下。”
这消息,把姬延乐得合不拢嘴:“春申君真是深明大义!”
“大王,我去年来请求天子当纵长,也想不到周国有如此力量。”
姬延很高兴,哈哈笑起来。
崔瑞在边上,有些疑惑地问庄清,楚国如此卖力,难道没有好处么?
“崔公子,我来做这件事,确实有私心。对楚国来讲,报秦国不义之仇,这是其一。其二,平衡天下势力,让各国都不敢随便互相开战。对我私人来讲,我很希望天下太平。”
崔瑞很困惑,你要天下太平,但却要发动战争?
庄清感叹道:“如果天下定于一,没有那么多国君,自然战争就减少。只是现在还有那么多国君,互相打了几百年,那是个头啊?那就不如退而求其次,让各国和平相处。你也知道,以德服人,在这个世道,是行不通的。”
我看你挺支持伐秦的?难道真的觉得伐秦很容易?
庄清呵呵一笑:“以周国的兵民实力,伐谁会容易?但周国有道义上的优势,大王的道统在这呢,不需要攻城伐寨,杀人无算。神兵最好不用,万一要用,拿秦人立威,是最好不过。秦人得罪的人还少吗?”
看了崔瑞一眼,问他:“听说你现在掌管辞令,你的工作可是很重啊。庞煖要在战阵上立威,你要把这个威,立在各国君主的心里,让他们服服帖帖。”
崔瑞起身给他鞠躬:“多谢庄大夫提点。”
“不客气,当年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胜千军万马。人家秦国可不光打死仗,嘴巴也能说死人的。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
姬延点头赞道:“庄大夫是个实诚人。阁下去年来劝我伐秦,周国无心也无力,听起来就是个笑话。但现在不是了。不过,周国武备不修,几十年没正经打过仗,情急之下,还真麻烦呢。”
“眼下最大的麻烦是缺钱吧?”
姬延哈哈一笑:“你说对了。庄大夫,有什么办法?”
“我还能有什么办法?人一般没钱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借。”
“跟谁借呢?”
刚才姬绛说钱的事情,庄清就在心里盘算过,此时忽然灵光一现:“我听说洛阳商贾都挺有钱的,可以跟他们借。大夫们也应该献出钱来。”
姬延跟崔瑞相视一笑,真是智者所见,往往相同。原来,崔瑞跟大王商量的就是这事。
大夫们捐点钱出来,这倒不是很难,但个个都抠抠嗖嗖,不可能够用。洛阳好歹是京师,就算没落不少,行商坐贾,还是很多的。崔瑞马上就去召集商人,跟他们说借钱的事。
庄清回到洛阳这些天,跟庄梅很少聊天了,庄清不知发生了什么,感觉跟她凭空多了一层隔阂似的。庄梅每次见到他,感觉表情有点不自然,转过身去,总觉得她在背后面色惨然。
有一天,庄梅忽然不见了。问周纤纤,也只是说,姐姐要出去几天,却没说要去哪。
其实,庄梅得到自己的遗忘之石,去了邙山。她觉得自己的记忆是在那个山洞结束的,要在山洞恢复回来。
庄清知道庄梅很关心周纤纤,不可能扔下她走掉。什么事只好等她回来再问。自己在洛阳,就观察周国是如何备战的。
周国一切似乎都是从零开始,要忙的事情多了去了。就别说兵员不够,粮草也是个问题。
过去春秋时代打仗,都要士兵自备粮草武器,国家负担部分。赶到战场,一般就打半天,输赢分出后,就订立盟约。
但现在,国家负担的部分越来越大,因为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峙时间也越来越长。秦军包围邯郸就三年,不可能由士兵自己负担的。
周国并不能按照那种规模的战争来准备,但也不可能按照一天的战斗来准备,因此,上万人吃的粮食,你总得有些底吧?
去年洛阳一带是平年,挨到春播结束,已经罄尽。去年听周最的话,送了点粮食给秦国,这是不可能再要回来了。筹措粮草的重任,就落到白尘头上,而且还要尽快,这可把他给忙坏了。
听说,白尘是连哄带压,要大夫们出钱出粮,支持大王的事业。大夫不敢言语,只能心里不痛快。
周国最严重的问题,是甲仗极少。韩国很痛快,派人来帮周国锻造甲仗。派了谁呢?郑国。
郑国是个水工,但是也精通木工,铁匠的活也熟悉,从韩国带来了武器制造的样式,帮助周国开工。
北城一带,是工匠聚集地区,日夜叮叮当当敲着铁毡,整个洛阳城,弥漫着久违的战争气氛。
不管哪项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个钱字。恰恰钱字最难解决。
崔瑞召集了几次洛阳商贾的大会,大家也就像施舍乞丐似的,蹦出几个子。崔瑞一咬牙,发券,写借条!
商贾们冷眼看着他,那意思是,你发券也没用,你借得太多了!
姬绛在朝中,向诸位大夫直接开口要,也是挤牙膏一样,挤不出几个钱。
两人一碰头,这样没什么用。借,借不到,你不能明抢吧?
正在这个时候,有人求见太子,姬绛叫进来一看,居然是单大夫的小舅子李审!
姬绛很意外,单大夫倒台以后,这李审在洛阳如惊弓之鸟,小心做人,此时居然敢求见太子。
李审一见太子,赶忙下跪,口颂安康。
“你来是要捐钱吗?”崔瑞问,“在那些商贾面前,你也没那么积极啊。”
“崔大夫,周国突然要打仗,需要的钱款数额巨大,你就是把我家都拿去,也是杯水车薪。我来,是跟你提个建议,这个建议,保证能让商人们动心。”
姬绛一听,来了兴趣,你说说看。
“商人不过是求利的,你许的利大,他们抢着来,你许的利少,他们不会看一眼。今天崔大夫说要发券,写明什么时候还,还多少利钱,但你知道为什么他们也不动心么?”
“为什么?”
“利不够大,风险太高。说实话,都超出我们大周几年的岁入了。”
崔瑞瓮声问道:“那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听说,楚国将派大军过来,魏赵韩,甚至燕国,也会派大军来伐秦,这次有神兵助力,比去年信陵君他们还要可靠。然而,这仗跟商贾没什么关系,他们不愿参和。”
“假如,周国能许以更高的利,比如,把占领到的秦国的土地,未来三年的贡赋,给商人分几成,那这个利就大了。”
姬绛闻言一愣:“你也太贪心了吧?”
“太子,这也不是为我自己,也是为了周国。如今你们眼下就缺钱,假如能得到那些土地,这点钱算什么呢?我们做商人的,如果没有本钱,就要想办法腾挪,做了这一票,本钱够了,那就不需要求人了。”
崔瑞呵呵一笑:“我家也是做买卖的,你说的这个,倒是说到我心坎上了。我看行。”
姬绛说:“不过,假如要立这样的券,我们信用恐怕也不够。反正打下来的土地都归天子,这事,你得征求天子的意见。”
“李审,这事,你得跟我一起去说,我带你去见天子。”
李审一听能见天子,那当然是有面子的事,当下感激不尽。
崔瑞马上就到里面去求见天子。走到无人的地方,李审忽然拉住崔瑞的衣袖:“崔大夫,多谢提携。”
崔瑞不言语,哼哼几声,让他别说话。
原来,这个主意是徐格想出来的。但为什么要李审去说呢?因为徐家在洛阳,也是个大商贾,又是姬绛的心腹重臣,朝廷借钱,徐家借多借少,都会被人盯着。
不给不可能,给多了,不是那个理。姬绛虽说不会逼他大出血,但万一真的钱不够用,这面子上也不好看。
徐格想的这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战争债券了,是相当先进的东西。只有天才能想出来。
但徐格却不愿意自己去说,不方便。李审想在洛阳继续呆下去,能凭此换个靠山,那再合适不过。
天子姬延听到李审提出的这个建议,惊得下巴都掉了。
“我现在写明给多少利钱,他们都不大愿意,现在不写明利息,他们还肯抢着要?”
“真要如大王所料,占了秦国的土地,那个利息,可比你写上的高。”
“要是打不下来呢?”
李审一愣:“怎么,大王自己都不相信?我们外面可都传开了,苏侍卫,只用最小的力,就把宫墙给轰塌了,要用最大的力,那秦人可不像长平的赵人一样,死满一地?”
姬延呵呵笑道:“外面都这么说的吗?连你们都知道了?那就好。既然连你都相信大周必胜,为什么商人们还不肯借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