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宋胆 >>第198章 问题找到了
在赵维原本的料想之中,他撒出去那么多白银,种出那么多高产的土豆,是个人就得眼冒绿光吧? 而新式帆船和小钢炮横扫沿海,加上一窝蜂的威力,足以对忽必烈造成一种假象,一种大宋死灰复燃,更在迅速壮大的假象。 足够大的利益,还有中原正统的压力,使得忽必烈不可能不重视扶桑,把目光集中到美洲。 说直白些,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诱导或者牵引。 之前说过,赵维不想把与元人决战的战场设在中原,因为那毕竟是自己的土地。打烂了,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百姓。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忽必烈居然没上套?解决了四大汗国的问题,要专心对四川下手? 这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忽必烈的自身利益。 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维想不通,他脑子有点乱,甚至有些心惊肉跳。 因为,一旦坐实忽必烈真要攻打四川,那就意味着,这趟美洲之行,赵维白来了,甚至是来错了。 这边所有的计划,两年大计也好,银行金融也罢,都成了笑话。 而他出生入死,数年经营之下的四川根据地,也绝难挡住忽必烈的雷霆一击。 甚至,哪怕他现在就折返回国抵御元军,也已经晚了。 赵维呼吸有些急促,正如他对陈宜中所说的,忽必烈不好对付,这世上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刚刚还志得意满的他,有如遭受了迎头一击,思绪更是如同乱麻。 而场中除了赵维,其他人也是面色凝重,一时之间有些接受不了。 唯独谢叠山,皱眉看着赵维,已经看出赵维的心已经乱了,正如在大都之时一样,有些不知所错。 清咳一声,冷然声:“别乱,该怎么来就怎么来,天还没塌呢!” 赵维一怔,对上叠山先生冷冽的眼神愣了半晌,脑海中不由也浮现出在大都时,老师是怎么教会他抽丝剥茧的看问题。 深吸了几口气,恢复几分清明。 “不着急。”环视众人,“咱们还有时间!” 张世杰也是打气:“对!还有时间!” “元人若真的要打四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大不了,世杰亲自带兵杀回去!咱们现在兵强马壮,各式装备充足,也不见得不能一战。” “只不过......”张世杰也皱起眉头,“扶桑这边的事要先放一放了,两年之计要立刻停下来,所有人力物资都要投入到造船和军备上面。” 等张世杰说完,赵维却是一摆手,“先不着急下结论。” “还是那句话,‘不急’。咱们从头来,先搞清楚,忽必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因为攻打四川六城并不符合他的利益。” “是的。” 谢叠山此时也为赵维站台,“殿下说的没错,这个结论没有任何道理。忽必烈需要六城牵制阿难答,削弱安西王府。他还需要扶桑这块产银宝地来填充国库。” “那为什么不直击我大宋的核心所在,而是转头去打四川六城了呢?对他没好处。” 陈宜中刚加入进来,之前一直没说话,此时却是忍不住了,也开口道:“如果真如殿下和谢先生所言,要牵制安西王府,其实也说得通。” 赵维急问,“怎么讲?” 陈宜中道:“殿下想想,四大汗国撤出边境之争,如果再解决了四川六城,那安西王府就没有了继续把持兵权的理由。对于忽必烈来说,可以轻松剪除安西王府。” “也许对忽必烈来说,四川六城不是威胁,可以放任不管。但安西王府呢?不值得他先暂缓扶桑之行,先平定内部隐患吗?” 众人皱眉,陈与权的分析行得通,也符合逻辑。 但是,赵维却有点觉得不对。 一个毛儿都没长全的阿难答,真的值得忽必烈暂缓美洲之行吗? 况且,他要是想对付阿难答,那干嘛还放我进四川呢? 再况且,忽必烈陈兵东瀛六十万的消息,几大汗国不可能不知道。 这个时候,他们怎么可能放弃几十年的斗争,任由忽必烈解决内部问题?他们凭什么那么听话? 忽必烈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兵不血刃地就搞定几大汗国吧? 再再况且,几大汗国可是知道忽必烈的意图的啊!也是知道扶桑的啊!就一点都不动心? 想到这儿,赵维问向赵孟禧,“钦察汗和窝阔台汗向北边探索了吗?还有多久能找到进扶桑的路?” 之前说过,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也有能力进入美洲,只不过速度没那么快,要穿越寒冷的西伯利亚无人区。 只见赵孟禧摇了摇头,“别提那两个蠢国!阿难答的海图,去年你一交给他,他就给每家汗国偷偷送了一份。到我离开的时候,他还没给忽必烈送过去呢,足足给那几家留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 “可那几家倒好,根本没当回事儿,依旧傻乎乎的该从元朝这边撤兵就撤兵,该打谁还打谁,连一点要向东探索的意思都没有。” “嗯!?”赵维不由一惊。 不可能吧?你要说他们不知道遍地金银的扶桑,不知道忽必烈想干什么还好说。 可是,在知道的情况下,还撤兵,还不行动,这就更说不过去了。 “不对!”赵维断然道,“绝对有问题,钦察和窝阔台不可能没动作。” 赵孟禧一摊手,苦脸道:“那事实就是真没动作,要不我能说他们蠢吗?” “不对!”赵维依旧笃定,“不可能。你对几大汗国的情报还有多少,都说说!” “也别我说了,你自己看吧!” 赵孟禧说完,抬手招呼,几个随船而来的水手立时从厅外抬上来数口大箱子。 赵孟禧道:“这是钦察的,这是窝阔台的,这是察合台和伊尔的。还有这几箱,是大都,还有东瀛四岛的。全在这儿了。” 他不是和赵维较劲,而是早有准备。 目前所有的结论都是推断,是他,还有留宋的张珏、王应鳞三人的推断。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把所有情报的副本都带过来了,就是方便赵维他们再推演一遍,以免出错。 此时,从大宋过来的谢叠山和赵与芮还好些,见怪不怪。 但是,张世杰、陈宜中等人却是眼珠子都快瞪出来,暗自咋舌,“怎么这么多?” “乖乖...”张世杰都有点不敢相信,哪弄这么多情报? 而且,在张世杰看来,那几大汗国八杆子都打不着,你成箱子收集人家的情报,有什么用? 他却不知道,赵维在情报方面可是最敢花钱的。在钓鱼城最烧钱的,不是致知院,而是锦衣卫。 大把的银子撒出去,根本就不知道心疼。 而且,除了军事方面的情报,其它的也一概不放过。 甚至忽必烈、真金、阿术这些元朝重要人物,早中晚吃了什么,睡了哪个女人,都一清二楚。 为的就是,能给总参的人提供更多的参考素材。 看到众人的错愕,赵孟禧很是得意,大金盔子下面的那张帅脸都乐开花了。 爷以前是纨绔,现在还纨绔不?别的不敢说,倒腾情报咱可是专业的,什么事儿我不知道? 厉害吧?吃惊吧?浪子回头,你就说帅不帅得了? 好吧,要是没赵维,兔儿爷现在的表现堪称惊艳。可是,和赵维一比,在场的这些人早就无感了。 “查!!”那边赵维一声令下,也是发了狠,“把所有的情报重新过一遍!” 大伙儿面面相聚,“又来?” 张世杰与苏刘义对视一眼,大庆殿那一出还记忆尤新呢! 但是,没办法,事关重大。 如果找不出什么决定性的情报推翻原本的结论,那就意味着,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忽必烈要打四川的事实。 到时,大洋两边的战略都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赵维实行了数个月之久的两年大计,也不得不提前夭折。 “查查查查。” 最有干劲儿的是小赵昺,他对这种议事方式很感兴趣,反正比坐得笔直,听一群老臣絮叨要强多了。 有了官家带头,众人也是一一上手,心知这几天是回不去了,得在成王府窝几天了。 陈宜中也挺有干劲儿,心说,老爷我这算是打入大宋的核心机构了啊!不容易啊,陆秀夫和江钲还在外围吃灰呢,我陈老爷已经进来了。 可是,转念一想,不对啊?赵维没来之前,老爷我本来就是核心机构好不好? 偷瞄了一眼赵维,心说,这混蛋真不是东西,到了今天才看明白,一直被他耍着玩呢! 至于陆、江二人,更惨。还蒙鼓里呢,以为赢了宁王。 惨...真惨! ...... —————————— 情报很杂,并不是都有用,有些甚至就是官场八卦。 想在如此之多的情报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就如同大海捞针。可是,在这种推断行为根源的情况下,这也是唯一的方法。 就是一份一份的看下来,把所有的情报看一遍,甚至是把主要情报背一遍。 赵维从钦察汗国的情报开始看起,他的主要怀疑还是在几大汗国的诡异动向上。 没有理由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与元朝的对峙啊? 而其他人也是一人抱一箱子,一人负责一块儿。 赵昺拿的是窝阔台汗的那一箱,看的津津有味。 张世杰负责伊尔和察合台。 陈宜中、苏刘义则是主攻大都传出来的消息。 张简之和赵与芮负责东瀛四岛。 就这样,成王府客厅之中,除了悉悉索索的翻找之声再没了别的动静,大伙儿整整看了一天一夜。 吃睡都在厅中,才把手头的情报看完。 简单休息,聚拢一处,赵维眉头不展。 “钦察汗确实一点没有向东探索的意思,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攻打罗斯国上。应该没错,五十岁以下男丁全部出征了。” 陈宜中则道:“老夫和苏相把元朝近两年的财务流出复查了一遍,对东瀛四岛的军费支出,确实不足以六十万大军横渡大洋。” 张简之,“东瀛四岛方面,伯颜从祥兴四年开始,先后派出了十几波的探索船队,其中有七波人到达了扶桑。” “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探索到了时宗朝以北的地区,剩下五次都没有继续南下探寻。反而向内陆探索数千里,找到了几块适宜放牧和农耕之地。看样子,似乎没有速攻时宗朝的打算,反而确实想要深入内陆,大行耕牧之道。” 赵与芮:“种种迹象表明,元人确实没有大军进扶桑的打算,那么转攻四川的可能确实很大。” 赵维低头不语,没道理!所有情报都依旧指向一个没道理的结论,忽必烈要打四川! 可这说不通。更说不通的是,几大汗国为什么撤出边境? 谢叠山看着赵维,出声道:“殿下当早做决断!”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赵维身上。 谢先生的意思很明显,不管说得通说不通,打四川的可能性很大,是做决定的时候了。 可是,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下。 放下两年大计?放弃收服印第安人的想法?转头去巩固四川的防御? 不是不可以,可是万一忽必烈没打四川,而是继续攻略美洲呢? 那就完蛋了!大宋失去了宝贵的两年时间,可能面对的局面就是一步慢,步步慢。 没有在西雅图布置防线,元军轻易进入北美大平原,后果是什么? 后果就是:再想防御,再想收服印第安人也晚了,忽必烈不会再给你两年。 失去中美洲的的人口屏障,也就是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南美的金矿。 四川那边也掀不起浪花来了,美洲这边更没有大宋的立足之地。 这个结论容易下吗? 难!!太难了!! “呼......” 赵维深吸一口气,强行让自己镇定,再镇定。 不要乱!虽然打四川的几率很大,但是还没大到让他抛弃一切的地步。 “找!”咬牙说出一字,“继续找!” 看着满地的情报,“我就不信,找不出什么东西来!” 众人皱眉,已经找了一天了啊! 不过,也有些理解赵维,这个决定确实难下。大宋现在就是刀尖舔血,虎口争食,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那就找!” 现在亲爹不在,最支持赵维的是谢叠山和张简之。这两位是他的老师,这个时间不支持,什么时候支持? “交换着看,每个人把全部情报都看一遍,也许谁就漏下了什么,别人就看出来了呢!” “干活干活干活!” 赵昺也咋呼着,他是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挺好玩的。 因为,赵昺看到好多八卦啊!比如,忽必烈已经一年没在皇后那边过夜了;比如,太子经常和忽必烈吵架。 三天之后,所有人都是精疲力尽,却依旧没有找到任何突破口。 连赵昺都有几分厌倦,失去的信心。 “会不会二皇叔的手下不干活,漏掉了忽必烈收买各汗国的情报呀?真没打不出什么特别的了呀!” 赵孟禧则是瞪了赵昺一眼,倒霉孩子,质疑你皇叔我的能力?这么重要的情报,他怎么可能漏掉? 陈宜中无力的瘫在椅子上,这几天,大家把所有情报都看了一遍,一层一层的扒,所有情报确实指向一个方向,忽必烈不急于攻扶桑。 不攻扶桑?那就是打四川! 现在,唯一解释不通的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四大汗国为什么放弃了内部斗争。 如果还要说别的,那就是几大汗国向外攻打的问题了。 可是,情报上没有理由,没有这方面的解释,也推导不出来。 反正现在,僵在这儿了。 但是,赵维依旧不肯放弃,他相信有,或者说,不是相信有,而是不相信要下那样冒险的决定。 对!赵维在逃避。 以往任何一次都没有这次做决定来的难,他不敢。 所有人习惯了听他的,可是真到了这一刻,他才发现,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有些负担不起。 一个民族的危亡,全在他一念之间。 疲惫地揉了揉眉心,随手拿起一份情报,这是关于东瀛四岛,关于伯颜大军的一份情报。 来自祥兴6年,也就是两年前。 情报很杂,有关于东瀛大军的粮食消耗,驻军换防,以及将校任命,还有一些探索船队的探险情况。 赵维无意识地看着,脑子有点发胀。只是扫了一眼,就知道这已经是看过一次的了.。 想放下,却又不能。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看,不停地看。 因为别人已经看不动了,都用期盼的目光看着他。只要他放下,就会有人让他做决定。 是放下一切救四川,还是不闻不问? 所以,他只能看,装作发现什么的样子。 “本洲岛驻军38万...八月耗粮13万石....” “八月二十一,神风至,毁大小舟船12艘....” “八月二十二,第四批探险船归陆奥港....” 赵维毫无目的地看着,继续看着。 “八月二十九,都尉兀那鲁见左相伯颜,献扶桑俘虏一人。伯颜遣吏押解入京,得帝赏,封工部员外郎,入保定城属专司绘制山河图。” “嗯?”赵维一愣。 “兀那鲁....”这个名字他刚刚看过,第四批渡洋探险的负责官员。 只不过...看了眼时间,“祥兴6年8月...第四批?” 如果赵维没记错,第四批探险船是祥兴四年从东瀛渡年的。 两年...这队队伍来回用了两年? 下意识问了一嘴赵孟禧,“第七批船队哪年回的东瀛?” 赵孟禧耷拉着眼皮,已经快不行了,费力道:“第七批祥兴六年五月,第8批祥兴六年七月。” 赵维再愣,“回港?” “对呀?”赵孟禧抬头,“怎么了?” 赵维把情报递给他,“那第四批为什么回来的这么晚?” 赵孟禧接过一看,也愣了,“不,不知道啊!?” 元人探险的情况和区域都是大宋已经知晓的区域,现在也用不上,所以赵孟禧还真没在意过这个事儿。 “这...这有什么啊?” 赵维皱眉,“怎么这么长?” 那边,张世杰等人都看过来,听着二人对话,赵与芮道:“不奇怪,有一份从大都得来的第四批探险路线,他们是在海岸登陆,向内陆走的最远的一支探险队。” “内陆,走的最远?” 赵维脱口而出,似乎抓住了什么,“有多远?” 大伙儿被他的表情吓到了,急忙翻找情报。 张世杰最先找到,端起细看,“好像...很远,情报上没写,不过前后有一年的时间都在向内陆探寻。” “一年......”赵维喃喃,继续看着手中的情报。 “八月二十九,都尉兀那鲁,见左相伯颜,献扶桑俘虏一人...伯颜遣吏押解入京,得帝赏,封工部员外郎,入保定城属专司绘制山河图。” 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力。 “查!查工部职司官员任免,这个俘虏有问题!” 大伙儿更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俘虏而已,这种土人俘虏元人也没少抓吧?” 谢叠山也道:“为了拉拢,也没少封赏。” 赵维却是一挑眉,“那谁见过会画地图的土人?” 众人一愣,似乎明白赵维的意思,这个俘虏可能有问题。 所有人瞬间动了起来,开始翻找情报,找那份祥兴六年到祥兴七年的工部官员任命。 “找到了!”赵昺最先找到,甩给赵维。 赵维摊开一看,瞳孔爆缩。 呼!! 缓缓把情报展示在众人面前,只见那上面有一个名字,那个被俘虏的土人名字。 工部员外郎——卡伦.安德斯。 赵维恶狠狠地一字一顿道: “问题...就、出、在、这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