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宋胆 >>第322章 桃李天下,大道永存

第322章 桃李天下,大道永存

“既不喝酒,那便收徒吧!” 江钲爽朗一句,却是砸在张简之心头,老相爷只觉嗡的一声,脑中一片空自。 看着那拜倒在地的十几个孩子,却是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良久,张简之终还是摇了摇头。 “都回去吧!” 转身进屋,背影有些憔悴,“老夫名声已毁,更不想再纳弟子。” “嘿!!”江钲不乐意了,“老东西,还端起来了?这可是官家所愿,你难道要抗旨?” 张简之一怔,可随后又道:“官家好意,简之心领,只是...” “只是老臣平生所研之缪学,实非正道,不敢再误人子弟!” 相爷已经心死了,教一个毁一个,教一个臭一个。 对此,赵昺也只能回以苦笑,“相爷对自己没信心,难道....”一摊手,“还对这些后进没信心吗?” 张简之的学问本意是使人治欲,从而平恶。 说白了,就是先了解自身的欲望,从而加以控制,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就在于,人跟人的资质不同,性情也不同。 相爷的学问对人的要求太高了,你得有大爱之念,仁慈之心,才能在看透欲望的同时,还能抵挡住诱惑。 否则,就跟之前那几个弟子一样,只学会了观欲,而不能治欲。 赵昺的话意思也很明白,您老对自己没信心,难道对陆秀夫、陈宜中、江钲、杨亮节这些忠义无二的良臣之后也不放心? 这是将了相爷一军,你要是不收,那就真瞧不起这么一大帮相公了吧? 可惜,张简之根本就不受激。 看着那些学生,“孩子都是好孩子,也正因如此,简之不敢再误人子弟!” 这些都是大宋朝的未来,万一教出一个大奸大恶来,张简之死都闭不了眼。 反正就僵在这儿了,众人一个劲儿的劝,张简之却是死活都不肯收。 正当此时,草庐之外又来了两辆马车。 众人回首去看,就见王仲林和曹庆熏一瘸一拐的分别从车上下来,瞪着眼就朝相爷杀过来了。 这两位都在养伤,虽然受的都是皮外之伤,但苦头却是实打实的吃了不少。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相爷! 大伙儿一看,还以为这两位是来“报仇”的。 却不想,王曹二人冲到张简之面前,一指车上抱下来的两个襁褓幼婴。 王仲林,“我孙子!” 曹庆熏,“我小儿子!” 王仲林,“今天认个门,算是你弟子了!” 曹庆熏,“不许拒绝,你欠我们的!” 王仲林,“什么阴什么损,你就教什么,从小就给我往坏人上培养!” 曹庆熏,“一定要比宁王还阴,还损,还不要脸。否则,我王曹两家绝不答应!” 王仲林,“对!老子就是吃了直肠子的亏,却是不能让后代子孙遭这个罪!” 曹庆熏,“我曹家必须出个有七窍玲珑心的。” 张简之:“......” 相爷都懵了,这两二货...搞什么? 而一旁的江钲、陆秀夫等人却是憋不住的笑。 从强忍抖肩到咯咯出声,再到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江钲幸灾乐祸,“倒要看相爷如何敷衍?王曹两位侍郎这可是来要债的哦!” 赵昺也是上前一步,趁热打铁。 以天子之姿,执弟子之礼,躬身一拜,“预祝张师,桃李天下,大道永存!” 江钲等人亦是抱手长揖,“预祝相爷,桃李天下,大道永存!” 十几个弟子更是声势冲天,“老师桃李天下,大道永存!”期间还夹杂着婴儿的丫丫之语。 张简之,渐渐的...老眸泛红。 这一日,城外草庐,汇聚了大宋朝所有的头面人物,心甘情愿把自家子弟送到这里。 这一日,心死的相爷再焕新生,重纳门徒。 这一日,相爷华服褪去,成了真正的传道老翁。 草庐内外再次响起张简之的沉着之音: “老夫....少习孔孟,再达老庄。初志学而达天下,至三十乃悟人生大道。无外呼...三治之学。” “治人...治欲...治善!” “人者,万物之长,乾坤至幸也,习人以知万物,治人以治乾坤。” “欲者,万物之性也,纵欲而生恶,知欲而知心。” “善者,百恶之阴也,人之谬想,欲之枷锁矣。” “故,人立于乾坤,俯看万物,欲渐生恶,以善锢其存也,方得长世。” “世间万物,乾坤阴阳,欲而生恶,恶而生大争。” “故,人立于乾坤,乃观欲恶之源也,方得...” “治人、治欲、治善之道!” “切记....首重于治!” ... “真好!”王瑜一双眸子眯成了月牙,看着草庐前的画面,由衷赞叹。 拉了拉赵维的衣角,“张师如此,你也能放心了吧?” 却不想,赵维老大的不愿意,“好什么啊?” 众人一怔,怎么宁王还不乐意了呢? 只见赵维眼珠子一瞪,“本来我是关门弟子的啊,很受宠的!” “噗!!” 众人不由绝倒,原来宁王在纠结此事? 让人捧腹。 众人哈哈一笑,其乐融融。 看了一会相爷传道,就都无声退出草庐,打道回城。 只是正值盛夏,城外花草绚丽,倒也不想跨马急走,毁了这难得的惬意。 于是,官家在前,宁王在侧,一众侍郎相公漫随左右,便这么悠然回城。 其间有风月之谈,亦有朝政之辩,且由心尔。 众人无不生出恍如隔世之感。 这不单单是因为新旧之争终于落幕,亦因如此闲暇之态却是不知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如今大宋局势一片大好,也终于有心思漫看沿路景致。 “唉....”赵昺长长一叹,“好想就此散漫,可惜....明日又要起早呢!” 赵维一笑,深深的看了一眼赵昺,心说,大侄子还是争气的。 赵昺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熊孩子,心思、眼界都非往昔。尤其是这次新旧之争,赵昺有底限,有担当,这让赵维很是欣慰。 难得劝慰道,“快了!照此情形奋勇向前,不出二十年,宋元之争便没有悬念了。” 众人纷纷点头,宁王其实还是说的保守时间。在他们看来,大宋再过两三年,便有反攻中原的实力了。 陆秀夫道:“且不说这些,只论眼前,我等尚需勃发,借势而起啊!” 是的,陆相公一点没说虚的。 新旧之争,虽然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党争,但因祸得福,也为大宋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是对旧党的处置。 这一点上,赵昺展现出了非常杰出的天子之能,提出了对旧党诸臣,以及世家大族的“三不之诏”。 第一,不问功过,之前是对是错,随着吕洪生等人的身死,以及一部分人的留放,从此烟消云散。不再追究任何责任,最大限度的安抚了旧党绝大多数的臣子。 第二,不搞清算,赵昺以天子之名保证,不但现在不追究,以后也绝不清算,打消了一部分人的顾虑。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赵昺利用天子之权,明令史阁、起居注官,不得将新旧党争之详录入官史。 不入官方史录! 赵昺的意图很明显,事非功过,只留在这一代人的记忆里就好了,不要传下去,给世家一个体面。 三不之诏,使得刚刚经历大震的朝堂得以迅速恢复,旧党世家亦是感激涕零。 无它,有此天子为臣着想,尚需何求? 况且,这场党争,他们自己过后细想,也知做的太过分,亏了良心。 总之,朝堂上下,并没有因为吕、董几家的覆灭而承受太大的动荡,大宋依旧蒸蒸日上,人人向前。 其次,蒸汽机的问世,绝不是党争的一个工具。现在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个堪称奇迹的东西利用起来。 而能用得上的地方太多了,需要大宋上下去探索去挖掘的地方也太多了。 本来,蒸汽机的开发利用,沈福海想占个便宜来着,王仲林可是亲手把蒸汽机的制造经营权交给他了的啊! 对此,赵昺和相公们也觉得没什么不妥。 因为工部能用到蒸汽机的也就那么几个地方,运河水闸,以及设想中的蒸汽轮船,蒸汽车,更多的应用还是在民间。 再说了,沈福海为了朝廷,这回遭了不少的罪,差点死牢里,多少也要给人家一点补偿吧? 可是,赵维却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你想拿蒸汽机?想都别想!” 可把沈福海委屈坏了,咱们是一伙儿的啊!谁不同意,也没想到宁王会不同意。 可惜,赵维说的很明白,这东西的潜力,你沈福海做一辈子梦也想不全,还没到你能沾手的地步。 其实,赵维是不放心,沈福海人没问题,可毕竟是商人,他可不想把大宋的命运直接交到资本家的手里。 “你就老老实实的做你的官商,当个二道贩子挺好。什么蒸汽机,别碰,容易丢命!” 说的沈福海直撇嘴,他比谁都清楚蒸汽机能带来多大的利益。要是能拿在手里,还当什么二道贩子? 二道贩子也是有理想的好吗? 可惜了!宁王太不够意思。 打发了沈福海,赵维也没把蒸汽机交到工部手里,太过官方的机构,现在可能还保持着上升力,但很容易变得慵懒低效。 所以,还是我自己拿着吧! 对,没错,宁王也知道这玩意利益大,放自己手里最放心。 用致知院的名义,成立了蒸汽商号,同时兼顾官方和民间的开发利用,由王五郎等人管技术。 嗯,其实就是个国字企业,很稳妥。 至于后续会有怎样的利用和开发,赵维也很期待。 最后,新旧之争带来的最大机遇,便是民学了。 教改已成定局,迫在眉睫。 不,现在已经不分民学还是官学,亦或儒学了,统称新学。 大宋举国之力,大力推行。 除了儒林晓堂和匠塾,由朝廷督办的十几所小学、两所初学、一所高学和三所大学,都在紧密筹备之中。 分别招收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百姓子弟,以及世家大族识字通学的各个年龄层学生。 没错,除了小学从零开始,剩下的初学、高学和大学,现有的生源还是世家大族。 毕竟在此之前,这天下间所有的教育资源都在世家大族手中。 其实,较真的话,教改的最大受益者不是世家,可最先受益者却还是世家。 他们先天就比百姓有一个好底子,起点也高一些。如果全心投入新学之中,若干年后,在大宋的精英阶层之中依旧能占据相当的比例。 其实,赵昺、赵维也好,相公也罢,完全可以先不开初学高学大学,可以一鼓作气把世家摁死。 可是没那个必要,时局不允许,良心也不允许。 旧党有罪却也有功,没有他们,大宋走不到今天。绝大多数时候,旧党也是忠义良臣。 而且,此番大度、公正的做法,也更能收拢人心,使世家大族更深刻的认识到,教改并不是针对他们,而是为了大宋的未来。 多数经此大争之变的旧党做到了服输!服法! 对于大宋的稳定亦有无可估量的作用。 ... ———————— 大宋还是那个大宋,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迈进,包括与元朝之间的战事,经过方向面的分析和判断。 新都一战,应该是把元人打懵了,起码两三年之内,元朝不会向大宋主动挑起战事。 除了尚不知动向的伊尔汗和窝阔台汗有可能带来冲突之外,大宋应该会有一个宝贵的和平期。 甚至相公们判断,元朝甚至有可能发起和谈,为他们的备战迎得空间。 这是很正常的思路,国与国之间,再大的仇恨也得从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能说打不过还要硬打,那是脑残。 打不过就拖,厚着脸皮称兄道弟,多正常点事儿? 大宋如此,大元也如此。 尤其是忽必烈那个老狐狸,一看不好,肯定要想方设法的安抚大宋,避免扶桑局势进一步恶化。 所以,相公们不等元人那边有动作,便已经做出了预判,并有意无意的开始做准备了。 其实,大宋也不想马上就开打。现在大宋是上升期,多等一天就多十分的力量。 尤其是蒸汽机的出现。 现在,这玩意能不能装在船上,能不能代替马车满城跑,还在论证阶段,谁也说不准。 可是一旦可行,那可就热闹了。 对当下的军械、舰船简直就是颠覆性的。 到时候,我蒸汽轮船一个月能在太平洋跑一个来回,你怕不怕? 那谁还着急和你拼?等着吧?最好等到我全换装蒸汽船,碰上元人的风帆船,屎都给你锤出来。 但是,问题来了,不想打是不想打,却不能让你知道我不想打。 相反,相公们在准备的,是尽可能摆出想打的态势。 不但让水军开始向西雅图增兵,而且令赵与珞向前给我压,最好顶到蒙古人的脸上去,让你觉都睡不好。 到时候想和谈?行啊!但是怎么谈,却是要听我的了。 别看这帮相公没张相爷那两下子,可以把人心玩出花来,可谁还不是个千年的妖精啊? 外交和谈这点事儿,大宋最有经验了,虽然都是失败的经验。 .... 那么问题来了,元朝会按照相公的预期行事吗? 呵呵,他们就算想和谈,也得有那个精力。 真金父子现在还真没心思和大宋斗智斗勇,爷俩摊上事儿了,正是焦头烂额之时。 ...... 。 相爷的剧情就算写完了,做个总结吧! 我自己还不太满意,还得改掉一些习惯性写法,会在下一个大段落中着重改正吧。 预告一下,下一个剧情不会太长,争取半个月十来万字写完。 拖太长,好像你们也看的不来劲。 另外,很多人认为这个情节主要写的是相爷,其实不是。 我想写的是吕洪生,用吕洪生来反衬相爷,只不过还是写的不尽兴.... 为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