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我来之后无三国 >>第133章 接二连三
刘协顺理成章的登基了,和原本时空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先让刘辩上去游玩一番。 刘辩被封为弘农王,离开了京师。 董卓开始了辅佐天子。 袁隗借故开始不去上朝,袁逢有样学样同样以身体欠佳为由,不再过问政事。 张温、杨赐等人开始还觉得没了袁家兄弟,皇帝年幼、董卓粗鄙,这个大汉该轮到他们说了算了。 谁知道满腔热血的董卓,压根就没有考虑那么多,先是征召了诸如蔡邕、孔融等当世大儒。 紧接着提拔了卢植、朱儁等人,俨然一副霍光在世的样子,兢兢业业的为大汉挥洒起了自己的汗水。 就连王威都觉得,董卓要是这么搞下去,说不定真能重振大汉了。 谁知道董卓和李儒两人,不知道是怎么了,竟然开始大刀阔斧的弄起了改革。 先是下令盘查大汉所有的土地,接着就有消息透露出来: 董卓准备在查清楚天下土地的数量后,准备将土地给国有化了,然后禁止土地的买卖。 所有人都只能租种国家的耕地。 这样就能解决耕地被世家大规模吞并,造成很多百姓流离失所的问题。 袁绍得到消息后,当即去找董卓理论,替世家们喊出了: “吾等先祖,披荆斩棘,打下的基业,董仲颖你何德何能,竟敢借故盘剥我等?” 董卓勃然大怒,自己所作所为,又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 你一个小小的袁绍,竟然也敢来质疑? 袁绍当即拔剑,要和董卓拼命,总算是在旁人的阻拦下,最终没有动手。 他当即大骂了几句,然后单骑出了京师,直奔河北而去。 王威得到消息后,很是疑惑,却又暗自庆幸,袁家兄弟已经离开,历史虽然有不少的变化。 但是反董的势力,已经开始有了雏形。 就是反董的这个理由,听让人费解,竟然是因为董卓大力改革,致力于振兴大汉,结果触动了世家的利益。 他不知道原本时空中,董卓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被世家所厌恶。 但是这一次,董卓确实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嫌弃了。 不过这和王威,可是没有什么关系,这会儿的他,没事就逗弄自己的两个孩子。 闲暇之余,吕布这个武艺超群的家伙,随时都能来和他打一场。 王威自然不是吕布的对手,但是在吕布的摧残下,自身的武艺也提升的很快。 贾诩看着‘与世无争’的王威,很是满意,只要王威不是头脑发热,跑去和董卓掺和到一起。 弄什么为了振兴大汉而变革,这样暂时性的消失在天下人的眼中,才是贾诩最希望看到的。 郭嘉倒是有些激动,时常想出来不少主意,让王威去和董卓建议。 可是那些想法还没有走出王威的书房,就被贾诩轻飘飘的几句话给化解了。 郭嘉有些郁闷,但是贾诩说出的东西,可是比他单纯的提出来的那些建议,要严谨的多。 王威一边在感叹贾诩学识的广博,一边带着郭嘉狠狠地榨取着他的知识。 贾诩真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宝库。 这一天,曹操一脸严肃的来找王威,张口就道: “擒虎,董卓这样做下去,大汉还没有振兴,就要被他弄的四分五裂了。” 王威奇道: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曹操叹了口气道: “董卓不知道是不是中邪了,派人去清查土地后,又开始了收缴盐铁。 不许任何人经营盐铁。 这是武帝时期,天下归心后,为了打击匈奴才做出的举措。 后来罪己诏一出,虽然大部分盐铁归属国家发卖,但是民间还是有不少的份额去买卖。 他这样做就是自绝天下啊。” 王威想了一下,郭嘉当时也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却被贾诩反驳。 所以他知道,这确实行不通,看似是有利于国家,但是更容易滋养蛀虫,从而导致百姓被盘剥的更加厉害。 曹操说了很多,王威沉默了很久。 董卓的出发点,确实是没有私心,可是眼下大汉经不起这样的变革。 除非完全打破大汉这个屋子,重新修建一个新的房子。 不然各处的利益制约,还有眼下的生产力,都不能满足董卓弄出来的那些东西。 曹操想让王威劝阻一下董卓,因为除了李儒,也就王威在董卓面前能有不少的分量。 可以让董卓采纳他的意见。 只是王威始终没有答应曹操的要求。 曹操这个一心想要振兴大汉的人,终究还是失望的离开了。 过了几天,曹操跑去找董卓谏言的事情,一下就传遍了整个京师。 曹操先是劝阻董卓,说出了不少的问题,董卓开始还很有耐心的倾听。 后来就不耐烦的打断了他。 董卓和李儒早就商议过了,要是不用猛药,就无法根除大汉眼下的弊端。 所以他才会这般毫不顾忌的施政。 按照董卓和李儒私下商量的结果,他眼下就像商鞅为了大秦一般。 这样做肯定会得罪大批的世家、贵族,但是只要能像商鞅振兴大秦一般,重新振兴了大汉。 那么董卓和李儒,就算是最后落得个和商鞅一样被车裂的结果,他们也是愿意的。 眼下刘协还小,花上十年、甚至十五年的时间,将那些政策执行完毕,大汉一定会再次强盛起来! 曹操哪知道董卓的心思,冲着董卓大吼道: “董卓,你是想做王巨君(王莽)否?你可知你眼下所做的一切,和那王莽无二! 要是你不信,就去宫中看看,此獠的首级尚在!” 董卓一听,冷笑道: “无知小儿,你懂个屁!某可是那王莽之辈可以比肩的? 某为了大汉,愿为商君!” 曹操一听,顿时大吃一惊,董卓竟然自比商鞅?到底是无知的自大,还是真的一心为国。 曹操一时无语,拱手告辞,然后举家离开了京师。 李儒倒是很欣赏曹操,毕竟他拿王莽举例子,其实还是想劝阻董卓。 于是在李儒的建议下,董卓下发了海捕文书,宣称曹操意图行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