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历史 >>朕要抓穿越 >>第37章 难倒、炼铁、学堂

第37章 难倒、炼铁、学堂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徐经便开始为这一策略奔忙起来。 但他也始终坚守的一个底线,那就是绝不触碰兵器交易这件事情。 甚至就连具体细节的商谈,比如货品种类,交货时间、数量和定金问题,也都是由锦衣卫军官亲自落实的,他只是在自己的贸易当中位置而牵线搭桥而已。 其实所有锦衣卫都知道她家并不是没有那个实力去做,你也知道皇帝也不会建议他小小的触碰一些同事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可能或多或少的也会被沾染。 但现在他们却一直对外的称赞着徐经的高尚品德。 徐经非常满意。 但他也在不留意之间成为了田百户所说的,那些向大内义兴贩卖兵器的明国人。 为了不遭到敌对势力的危险,田白护和杨副千户达成默契,暗中派人保卫徐经的安全。 同时他们也已经派人先行回国,向皇帝陛下禀报他们的最新进展。 大约半个月之后,朱厚照终于得知了他们的大胆想法。 他知道锦衣卫的一些做法向来是比较离京叛道的,相比他来说,那种离京判断只是显得更加目的明确了一些而已。 他原本想制止这种混账行为,但在与老皇帝的书信交流和向穿越者的咨询过后,最终放弃了这样的想法。 老皇帝是比较支持锦衣卫的做法的,海外的安全在这个倭寇随时可能猖獗起来的时候,是尤为重要的。 而穿越者们则提醒小皇帝,他们的钱面临着巨大的回笼压力。 这一切都迫使他同意锦衣卫们向倭国贩卖兵器。 同时晋升那边也传来消息,他们的炼铁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铁,作为封建时代的重要资源,甚至人类文明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所关心的问题。 英国在200年后之所以能够崛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媒体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于制造各种机器,比如蒸汽机,也有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之下,小皇帝不可能不重视穿越者的建议,故而,大规模的发展冶铁事业,成为了大明朝最为重要的近期目标。 可农民们的经济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铁器,作为牛耕时代的重要工具,又是他们农业成本当中的重要支出。 一来二去导致他们在购置新农具的时候显得比较犹豫。 这样让铁器的产出就失去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来源。 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由朝廷采购的兵器制造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但兵器制造对于后期断打的技术要求偏高,同时,朝廷的各种财政窟窿导致他们的经济基础不比那些小农们强多少。 那么这样,又有什么能够推动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呢? 答案非常简单,像殖民者一样从事海外掠夺。 虽然朱厚照对殖民者的事迹没有多少了解,但也知道他们肯定不是尊奉孔圣人的仁人君子。 所以效仿他们的行为肯定属于禽兽之行,很有可能不会得到士林清议的认可。 但一分钱尚且难倒英雄汉,更需要钱的皇帝,难道会错过这么多的钱吗? 于是他也只能拍板,决定从倭国开始奉行所谓的殖民主义。 想要走上殖民主义的道路,首先自己的有民可殖。 但安土重迁的华夏子民,可不比那些想要发财的欧洲野人。 想要把他们忽悠到海外去,确实也是极不容易的。 倭国人在这方面,正如田百户手下了那批穿越者所说的那样,或许是可以作为补充的。 但朱厚照并不想为他人做嫁衣,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得有自己人才行。 可是自己人从哪里找呢?从朝廷里挖掘,未免有些兴师动众,惹人非议。 所以只能悄悄的从地方上找,而且还不能动那些封疆大吏,甚至最好不让他们知道。 所以,朱厚照再一次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军户们。 但这一次他不准备小打小闹的。 兵部和三大基金之一的英灵殿,一直保持着极好的联系,尤其是在他们得知英灵殿控制的那些功法,竟然可以搞出新鲜的炼铁花样之后,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笼络那里的相关人才。 但老皇帝对任命穿越者这种事情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因此锦衣卫一直严守着相关的命令,任何人在得到皇帝的许可之前,不能在那里挖墙脚。 因此并不现在还没有太大程度上得逞,但那里的穿越者,倒是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不过这一次,穿越者们怕是要失望了。 因为他们不会先成为兵部的老爷,而是要成为这些军户们的教头。 是的,大宋帝国有汴京城的80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而他朱厚照的禁军教头不但不是耍枪棒的,而且也不会只有一个林冲。 他悄无声息地给兵部写了一封密旨,声言要在江南开展水师边练,当然一切打着试运行的名义进行,姑且不足为外人道哉! 但是水军毕竟是一个技术要求偏高的兵种。 虽然东南地区在这方面是有得天独厚之优势的。 但没有有序地组织,任何优势都不会成为大明帝国的真正实力。 第二论据组织力度,恐怕整个大明王朝内部,目前还没有能和曾经造反的穿越者们相提并论的人物。 因此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从北京南下,来到了这偏远的杭州。 明朝的杭州已经非常繁华。虽然有赖于南宋时期,常年将行在设于实地,可明朝毕竟是崛起于附近的,因此这里的发展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穿越者们曾经说,江南地区在明朝的统治之下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这是要比欧洲某些国家还要早的事情。 听他们口气当中的骄傲,似乎大明朝正面临着一次绝佳的机遇,因此朱厚照也一直认为,从这里出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他们有和别人交流类似的决定。 反而只是让手下的军官们,去和那些卫所当中的军户们传达一件非常好的消息。 这件消息同样来自于田鑫乙的书信。 为他们发行福利保险的那些商号,如今在我国的贸易当中赚了大钱。 他们丢出去的那些银钱,如今可以确定不会打水漂了。 一贯贫穷的军户们显然是欢欣鼓舞的。 但更好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这些账号为了以后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决定从信任他们的军户当中,招收一部分子弟,成为他们这些商号的员工。 这就意味着原本需要出去讨生活的军户子弟,不但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还有了一个锦绣的前程。 正让他们感觉有些奇怪,为什么天上总是掉馅饼呢? 但旋即他们就明白过来,这几十斤肉交的那些不靠谱的工坊里也是交,交到这些商号里,难道还有什么区别吗? 由此,各个卫所里都开始有人到商号里去报名,而这些本就受皇帝朱厚照同一控制的商号,则打着联合起来的名义成立了一所学堂。 这是卢姑娘和老皇帝一直在期盼的学堂,但却因为朱厚照的一再拖延,而没有顺利成章地设立在北京,反而出现在了这杭州。 而且这所学堂,奉行的是典型的职业教育路线。 他们主要培养纺织工、烧窑的、修船造船的木匠,还有铁匠。 这其中,烧窑的是重点学科,而且分的还挺细,除了陶瓷之外,炼铁炼铜也都是他们的项目,甚至在外勘探矿床之类的活计,他们也是要学习的。 而且这所学校的文化教育内容也很要紧。 除了皇帝视如生命的会计学之外,语言学也被加入到了晚上的课程当中。 朝鲜话,倭国话,女真话,南边的越南话,甚至听都没听过的大食话,学校都有可能要求学生们去学习一两句。 当然,四书五经的内容,作为挂羊头卖狗肉当中的羊头,在这所学堂当中也是教授的。 要不然,当地学政恐怕是要炸毛的,而且也不方便瞒过天下穿越者。 不过,四书五经和书画之流虽然有唐寅这样的高手,以及他聘请来的那些宗师坐镇,但其实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 就连播发给他们的经费也是少的可怜——皇帝的钱大部分都要采购新的船只木料和商品,当然挤不出太多钱来给他们用。 要不是兵部不知从哪克扣来的一些钱粮,支援他们来修建所谓的炼铁高炉,恐怕,这个血糖都无法顺利的建立起来。 因此,地方上的某些官员们很快就得到消息说,这做学堂背后是兵部在撑腰,实际上是在为兵部培养将才。 如此以来,他们自然不会在教学内容上横加指责。 甚至平时巡视的时候都不会关注这里。 有趣的是,这也因此为这所学堂带来了一个具有兵部特色的称呼。 “关帝庙学堂?怎么想起来用这个称呼?” 皇帝有些不解的看着面前的几个穿越者,他们是那所学堂的主要筹划人。 “学堂用的那块地,是关帝庙附近的一块官田。虽然没花钱,但杭州府的几位官员希望……把名字取得接地气一点。” “为什么?难道不能……志趣高雅一些?” “当然可以,但,那毕竟是给军户子弟的学堂,虽然平常百姓的人家也会去……可那些官老爷们显然希望……” “行了,我知道了,有所区分是吧?行行行,十几年之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飞黄腾达的时候,希望他们也不要忘记,他们不是其中的一份子。” 朱厚照冷哼一声,充满鄙夷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