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其它 >>带着心事去旅行 >>食游中国 | 说说我老家(山东中部偏西)的“独特”年俗和家乡味

食游中国 | 说说我老家(山东中部偏西)的“独特”年俗和家乡味

我一直觉得,“美食”是最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旅游符号”。 然而受各种原因的限制,它们中大部分都藏在“角落”里,只被很少的一群人代代享用着。 当味道被包裹进回忆,它就会变成一种“仪式”,在生命中永存。 本文要分享的,是关于我老家的“仪式”:山东中部偏西的独特年俗和家乡味。 山东的新年习俗 我的老家在山东。山东中部偏西。 这个范围内有一个代表城市:德州。 以德州为圆心,往东、南、西、北各辐射150公里,据我了解,大概有这样一些年俗。 ①,小年很重要。 北方人有句谚语,“二十三,糖瓜粘。”意思是说,在每年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这一天,人们要用烧纸的形式送灶王爷回天庭。 灶王爷是管灶台的神嘛,来年这一家能不能吃得上饭,全靠他了。 而这个“糖瓜”的意思呢,就是希望灶王爷吃了这个糖之后,到了天上能多为人间说几句好听的——文艺作品中说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是这意思了。 北方冬天少绿植,给人感觉有些荒凉,秃秃的,所以印象中老家的八九十年代,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哪哪儿都是金黄颜色的扎花和飘扬的大红灯笼。好怀念那个时候的岁月…… ②,喝过腊八粥,年味儿就一天比一天浓了。 小年一过,就开始各种炸东西,一筐接一筐,光藕盒子就能炸出十几种。 然后蒸馒头,蒸包子、花卷、年糕,十几种。 山东就是面食多,各种花样,以及油炸。 家里放不下咋办?亲戚邻里互相赠送。 ③,大年二十,要扫房子。 这个时间点各个区县略有不同,村镇上的习俗也会有所差别,但——房子是一定要打扫的。 干干净净迎新年,是家里的老人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 ④,年三十包饺子,包出十几种。 然后这些饺子和之前做的那一大堆吃的可以一直吃到十五。 也就是说——正月十五之前几乎不做饭,热一热直接吃。 总之,整个年都很闲。 不过,我离开家乡之后这习俗就松动了,我懒得做,都是在外边买。再加上头些年在各个城市旅居,致使天南地北的风俗融在一起,的年就越过越“花”了。 ⑤,大年初一有几个很重要的规矩。 第一,必须出去拜年,尤其是师父家、恩人家、长辈……家,而且要一大早就要去,略坐坐就走,不要待太久,但问候要到位。 第二,大年初一这一天绝对不许干活(不然的话这一年都不会闲着)。 第三,这一天的垃圾不能扔,要攒着(因为是财气)。屋里头再脏再乱都不能收拾,瓜子皮糖纸壳可以随便撒在地上,铺得越“匀实”越好……总之这一天就纯玩儿就好了。 ⑥,女儿要在婆家过年,三十不可以回娘家(说是不吉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⑦,但是有一个专门回娘家的日子是大年初二。 当然,初二也是各家“拼女婿”的日子。 ⑧,整个过年期间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 比如“会不会不够呀”,“要是少了怎么办”等等,这都叫不吉利的话——应该换成“这肯定多了”以及“哇你这数量真不少啊”等表达。 ⑨,还有什么?山东的你,来补充吧。 山东的馒头 离家这些年,你最难忘的家乡味道是什么? 我先说:是馒头。 就是传说中的“山东大馒头”,呛面的馒头。 它是完全纯手工制作的,由于揉面的过程中要多撒一次“面bú”,所以掰开之后内有千秋,里面有很多很多层。吃这个馒头就像看书似的,一层一层地剥开。 此外,还有一种签子馒头,细长的,也是戗面的。 这个馒头我至今也不会做,只在小时候过年那会儿吃过亲戚家做的,我很怀念。 这个馒头可以做到又软又实成,就是,用手捏不太动,但嚼着一点不费劲。还有: 山东的馒头做烤馒头片儿味道一绝,就轻微烤,烤出点焦黄的“gazha”即可,要用炭炉子烤,煤气炉火不行。 在我把这段话发出去之后,有一个网友补充说,山东有的地方用木杠子压面,蒸出来馒头也很筋道,俗称杠子馒头。 …… 如今在外售卖的“山东大馒头”,其实大多都只有极少的一部分程序是使用手工的了,全程纯手工的几乎绝迹,像和面和揉面这样的苦累程序,大都由机器来做——但其实,这是最不应该用机器替代人工的步骤。 之前在深圳的城中村看到过老乡做完全纯手工的山东大馒头,产量少,限量供应,卖5块钱一个。但,也不是小时候的味道。 终究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好了,今天的“仪式”就先进行到这里吧。您也可以把这篇内容理解为一篇特别的攻略:“2023旅行美食推荐”。 下期接着举办仪式,还有新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