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其它 >>仙农天下 >>第344章 失恋事件的后续

第344章 失恋事件的后续

周富贵也为了小黄的事,找了桂师姐。 桂师姐听到周富贵的话,惊的半天都没有说话。 最后才冒出一句,“这是真的吗?” 她应该也是感觉太意外了,一个狗和一头雪豹。 周富贵点点头,“大概是真的。” “那师弟你的管好那头狗妖。”桂师姐由惊转为斥责。 可听着桂师姐这话,周富贵就感觉不对,这应该是个两情相悦的事,怎么要我管一管小黄呢? 这种事不是就叫它们自己谈吗? “茅山君处理的对,你那头狗妖怎么可能跟雪花相处!” “师姐的意思?”这味道已经不对了。 “以后不要它跟雪花见面了,其实它们一时也见不到面了,茅山君把它带到内门了。” 这次茅山君来这里就是桂师姐的师父天悬峰金丹长老魏晨所请。 这是要茅山君教导它修行。 妖类修行也是要有传承的,而猫类,宗门却就是茅山君为第一。 自然求到了它身上。 它来接雪豹之时就发现了小黄和雪花的恋情,顺爪就给拆散。 现在听了桂师姐这话,周富贵感觉到了非常不舒服。 小黄就是条土狗,是没有高贵古老的血脉,也没有上等的传承,还就是那头老龟教导它的一点东西。 可这又怎么了? 难道就不应该有美好的生活吗? “师姐这我知道了,我跟小黄说。” 言言尽于此,剩下的也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周富贵要走,可桂师姐却又道,“师弟,上次那四个女修你看上了哪个,要不要师姐再给你约一下?” “师弟现在什么都不想,就不用麻烦师姐再约了。”这个转折有点叫周富贵接受不了,刚刚还说不要小黄怎么样呢!现在就给我再约女修士。 “不麻烦,师弟要是没有看上,师姐再给你换几个?” 这可是白京真人的政治任务,桂师姐要抓紧了。 “师姐,我现在要种植灵药,还要修炼,真的无心此事。” “真的?” “真的。” “那好吧。” … 周富贵和小黄坐在小河边,月亮已经挂到夜空中。 小黄用嘴对付围在四周嗡嗡作响的蚊虫,一个一个把它们咬死。 它们太烦人了。 看它这个样子,似乎已经从失恋的风波中走了出来。 周富贵不知道是否把桂师姐的话跟它说。 残酷的现实,我们每天都在面对。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在选择自我的欺骗。 也是的,不这样,难道我们都去死吗? 悲惨的人生和悲惨的命运我们太多无能为力。 表面上的规则,虽然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看似桂师姐是在反对跨越种族的爱恋,实际上却是在遵循着一套大家知道却不愿意谈及的规则。 很多事其实就是实力问题。 他是金丹或者小黄可以入肉丹,这情况也许就大不相同了。 门不当户不对,还不是实力不行。 这也是周富贵虽然各种浪,却一直还抓紧修炼的原因。 真人的见解,对周富贵潜力的激发,可以预见腑脉开通的速度要加快不少。 膀胱脉剩下的一半,也怕用不了三年。 就以周富贵的灵根,他能走到如此地步,也不枉他这些年的辛劳。 回到小黄这件事上,两妖不见就不见吧,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慢慢也许就忘了。 这段时间要多陪陪它。 要是不忘,咱们十年后再看。 … 回归原来的工作,接下来的其实已经简单了。 气温转凉后,更适应红根参的生长。 有了之前的经验,还这么多的资料,再加上更加细致的记录,种植已经不难了。 到了秋收,还剩下的三成红根参一收获,产量居然还有亩产六十斤。 比桂师姐前两年的产量还多十斤。 桂师姐知道了都有点哭笑不得,今年都出了这么大的失误,还有这样的产量,看来自己种植的水平真是差小师弟太多了。 主要是这次每株的红根参都有三个以上的主根,品质也非常的不错。 药性也足,可入药制丹。 这就证明周富贵种植的方法是正确的。 明年要移师高山上,再种植一年,大概这个项目也就成功了。 红根参这边收获后,周富贵种植的那十亩灵谷也跟着收获了。 平均七百五十斤的亩产,论证了周富贵一个理念。 足肥足水,法术已经没有改善的地步,能产到这个数量,也就算是到头了。 不是他简单培育就可以提高产量的,再要增产,就得另辟他途。 又到了总结一年工作的时候,到现在来药丹司已经有一年之期,周富贵就问弟子们,有谁愿意回灵谷堂。 众人皆表示不愿意回去,都愿意留下来。 他们愿意留下来,周富贵也不能赶他们走。 虽然名额不足,但灵谷堂的弟子要来,周富贵再去想办法。 总归这不是难事。 按照之前谈及的事,在红根参种植成功后,还会有数种灵药需要攻克。 周富贵现在是拿人家的手短,就问及桂师姐。 自从小黄失恋事件后,周富贵对桂师姐的观感就大为降低。 可人还是要向前看的,最少是面子上还是要装做没有变化的。 可桂师姐这次却没有给个明白话。 周富贵一听也没有往心里去,反正我已经说了,你们不积极,咱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干自己的事了。 今年周富贵原打算回聂堤村了,可他没有想到,居然有同郡的修士来找周富贵,要在年典时大家好好聚一聚。 就只能叫郭德文他们自己回去,给师父郭仲武带去年礼和问候。 在灵谷堂,他们同郡的就李庆贺一人,可药丹司这里却有二十多人。 他们都是前一阵时间从徐燕飞那里知道周富贵也来到药丹司。 这马上就到年典了,也就到了这些年轻人最思乡的时候,这些同乡们就开始联络起来。 其实大家来这里八年,对这里已经比家里还要熟悉。 想家就只能是心中的一处怀念,他们自己离不开宗门供给的一切。 哪怕这里的许多都要他们凭自己劳动的双手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