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其它 >>与谁同搏 >>第五十八章 推迟签约
张智已经开始进入紧张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准备阶段。 田教授要求张智,作为一个已经有着近二十年科研工作经历的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在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上下功夫。这就使得张智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海量的外文科技文献。 按照张智自己的计划,现在已经是第一学年的后半阶段了,他想尽量在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把论文的选题确定下来,争取开题报告答辩一次通过。 他每天的时间开始显得不够用了。 转眼,时间进入了三月。 一场罕见的倒春寒,催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春雪,给初春的西城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 三月二日至四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高级助手访华团一行,结束了在北京、西安的访问后,来到了他们此行的第三站,也就是最后一站,西城。 这个访华团的多数成员是首次来到中国。 按照有关方面的日程安排,到达西城的第二天,访华团成员中的部分美方企业代表,将在前期已经接洽商谈的基础上,与H省企业界的代表进行合作签约。签约仪式将在西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管理局会议厅举行。 签约当天的下午三点四十分,访华团成员中参加签约的美方企业代表的车队,鱼贯进入建管局院内,车上下来的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陆续进入签约现场。 四点整,就在主持人准备宣布签约仪式开始时,访华团随团翻译向中方有关负责人耳语了一阵后,签约仪式主持人随即被告知,美方企业代表请求暂缓举行签约仪式,说是要与西城企业界的代表就合作细节作进一步的商定。 主持人按照要求返回主席台宣布道:“请参加签约仪式的有关人员,原地等候,签约仪式稍后开始。” 参加签约的双方代表,开始一个个进入会议厅旁边的休息室,休息室的大门随后被工作人员紧紧地关闭。 半个小时过去了,会议厅里参加仪式的其他人员都在等待中,一个个不时地朝休息室的门口望一眼。 窗外,阴沉的天空下,不远处的秦山被这场春雪一片一片地覆盖着,没有被雪覆盖到的地方,在雪的衬托中显得幽暗苍凉,给此时冷清的签约现场又增添了几许寒意。 会议厅主席台旁边的一张铺着红色台布的长桌上,已斟在杯中准备祝贺签约成功的一杯杯红酒,也静静地等在那里。 因为是重要的外事活动,楼外的通道上,依次停靠着的访华团成员乘坐的十几辆小车,负责接待工作的司机们,一个个坐在驾驶里不敢熄火,随时准备启动车辆——他们事先已经得到通知,按原定的日程时间安排,签约仪式应该在十六时三十分结束。 会议厅里,南面靠墙的一台大座钟,提示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眼看时针已经指向六点钟,从休息室门口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依然没有带出商谈结束的消息。 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留在签约现场的一些人开始四处走动起来,相互猜测着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窗外,那十几辆小车也没有了一直响着的低沉匀速的“嗵嗵嗵”声,那是司机们不得不暂时关闭了发动机。 一个省级媒体的记者走到休息室的门口,小声地向工作人员打听情况。 原来,参与签约的一些美方企业代表,在抵达西城之初,并未对签约之外西城的其他工业企业有过多的关注。他们在西城的访问日程排的很满,在到达签约现场之前,他们刚刚结束了对西城几家大的国有企业的参观考察,这几家企业均是“一五”时期我国的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并且都是国内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 一路参观下来,美方企业代表被西城的工业发展规模和工业发展门类深深吸引,对进一步开展合作有了新的打算。 这其中,就包括美国KB公司总裁莫里斯。 五年前,美国KB公司在西城高新区投资建设的KB(中国)有限公司,是H省投资规模最大的美商独资生产企业。KB公司生产的石油工业用支撑剂,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5%。 莫里斯既是此次访华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同时也是专程来到西城,为的是进一步考察西城的投资环境,并为十月份将在西城召开的KB公司董事会作准备。 在西城的几天里,莫里斯参加了中美双方共同举办的旨在推动双方经贸特别是中小企业间合作的工贸合作恳谈会,与西城市的企业代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其间,莫里斯意外得知曙光研究院已于数年前研制成功DTE,并具有规模生产的能力。 DTE是生产支撑剂的主要原料之一,如果能够在西城就地解决这一原料问题,将大幅降低KB公司在中国的生产成本。 所以,在签约即将开始的时候,莫里斯提出的建议是,在这次回美国之前,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与曙光研究院方面进行接触,商谈合作事宜。 外方的合作愿望,很快由有关方面反馈到负责签约协调工作的西城市政府副秘书长李青林那里。李青林当即联系市科技局、市外事办等有关人员,了解基本情况后,直接把电话打给了曙光研究院的林院长。 林院长接到电话,考虑到这个项目已经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必须要和DTE研制项目负责人、专利拥有者张智取得联系。于是林院长又把电话打给张智,让张智尽快飞回西城。 李青林把美方企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合作事宜一一安排妥当之后,会议厅休息室的大门才被彻底打开,参加签约的双方代表重回签约大厅。 待全场坐定,主持人宣布,由于时间原因,签约仪式推迟至第二天下午举行,并以一句“好事多磨”,意味深长地解答签约现场每个人心中的疑问。 张智接到林院长的电话后,按照林院长的安排,马上通过电话向代售点买好了第二天周六回西城的机票,并连夜在电话里和邢文杰商量与外商见面的细节工作,交待邢文杰准备好所有与外商见面的资料。 第二天上午十点四十左右,张智就赶到了西城林院长的办公室。 当天下午,张智和邢文杰代表曙光研究院,与KB公司方面进行商谈,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回到院里,已经是晚上的七点多钟,张智和邢文杰忙着要向林院长汇报情况,林院长说:“不着急,我让食堂准备了晚饭,走,先吃饭去。” 到了食堂的小餐厅,林院长让办公室的魏主任把周总工程师和生产车间主任也都找来。 听完张智他们的汇报,林院长端起酒杯:“辛苦了。今天这事赶得太急了,接下来,抓紧时间再把细节完善一下,条件成熟的话,积极促成这次合作。不管怎么说,这是曙光研究院成果转化的重要收获。” 张智回到家已经十点了。 他用钥匙开门的时候,朱墨正陪着一诺在卧室的写字台前写作业,听见钥匙开门的声音,朱墨和女儿赶紧静下来,一块儿扭头往门这边看。 “咦,你怎么突然回来了?”朱墨一脸意外地问。 “爸爸,你回来了。”一诺高兴地叫着爸爸。 “林院长打电话临时叫我回来有点事。”张智边说边换上拖鞋,然后把包放在了客厅的沙发上。 “你啥时候到的,吃饭了吗?我给你煮饺子吧,我们刚吃过没一会儿。”朱墨说着就往厨房里进。 “不用,吃过了,我上午就到了。”张智脱去外套到卫生间洗了手,然后进卧室坐在床边伸着头去看一诺的作业。 “啥事啊,突然赶回来。”朱墨跟着走进卧室又问道。 “有个项目,今天下去跟外商见了个面。” “那你啥时候回海东?” “事已经忙完了,我明天就回去了。”张智拿起一诺的作业本翻看起来。 “那明天还是晚上七点多的那趟车?”朱墨接着问。 “嗯。”张智的眼睛还是盯着作业本。 “爸爸,那你明天和妈妈一起送我回学校吧。” 一诺自从到二外上了初中开始住校后,每周都是朱墨一个人接送,看着别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陪着一块儿到学校,一诺好想让同学们看见自己的爸爸也来送自己。 “让妈妈送你吧,爸爸还有好多事,没时间。”张智哄着女儿说。 “你不是晚上七点多的车吗,正好,你明天到火车站之前,咱俩先送孩子回学校,然后你从学校直接走也可以嘛。” “我不是说了,好多事呢,来不及。” “那你上午呢,正好你回来了,我爸又住院了,你能不能明天上午去医院看看我爸。”朱墨商量着说。 “不是跟你说了吗,我就回来不到两天,项目的事,林院长还让抓紧时间。如果不是突然回来了,我不是还在海东吗,你别说我回来了不就行了,我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再说,你几个哥不是都在吗?”张智推脱着。 这几年,朱墨的父亲已断断续续住过好几次医院了,张智一次也没有到医院去看过。 朱墨看着张智心里越来越没有这个家,连女儿小小的请求他都无心理会,心里好想发火,可是,想着女儿每周就在家住这一个晚上,就在心里强压着对自己说:走吧,赶紧走吧,这个家,就只当没有你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