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D 收藏网站
完本小说网 >>武侠 >>随缘的佛门日常 >>第187章 行路方知百姓苦,安居无事饥肠辘

第187章 行路方知百姓苦,安居无事饥肠辘

随缘抱着三藏现身在数里开外,借着夜色沉默地走着。 九岁的三藏长高了许多,不如以前好带了。以前他赶夜路,只需将三藏背在身后,小小的三藏就会趴在他背上沉沉睡去。此时抱在怀里,三藏沉了许多不说,高高的个子也并不如小时候好抱了。 一边走着,随缘在心中一边盘算着接下来怎么办。 原著中,萧峰、虚竹、段誉三人结拜序齿,虚竹排行老二,要比萧峰小。 此时萧峰还不到一岁,虚竹也还没出生,而他的父亲玄慈多半还不认识叶二娘呢。 鸠摩智是吐蕃国师,大轮寺住持,也要在三十年后才进入大宋。至于去大轮寺找鸠摩智,随缘不是没想过,只是他觉得太麻烦了,而且此时的鸠摩智还不是国师,也不是住持,兴许连出家都没出,他去哪里找? 至于玄慈,随缘在刚刚破庙里的一番试探后,总觉得他不像师父的转世身。 刚开始时,随缘觉得玄慈最像,但试探完后,玄慈被随缘排除了。 师父那样一个行事果决的人,怎么可能一轮回就变成了玄慈这样优柔寡断的样子了? 除了玄慈,慕容博想复国想的发疯,最后也跟发疯了差不多,自然排除掉。 他师父没有这么深的执念,也不会看不透复国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片妄想罢了。 看透这些,是刻印在灵魂深处的智慧,也许转世轮回会蒙蔽灵智,但这种刻印在灵魂之上的智慧不会蒙蔽。 同理,段誉跟游坦之也排除掉。 阿朱是女儿身,且会因一个简单的误会而甘愿被萧峰打死,也不符合情理,排除掉。 最后是萧峰。 随缘觉得萧峰也不可能。 萧峰表现出来对自我身份的极大不认同,也不像师父。 算来算去,似乎只有一时被力量蒙蔽的鸠摩智、看似愚钝实则有大智慧的虚竹有可能是师父的转世身了。 无论是谁,都会在三十几年后的祖庭大会上登场,那么,他只需要安顿在祖庭山下,就能见到这些人了。 不管现在怎么算,八部众未出生的未出生,未显名的未显名,他现在找也找不见,不如干脆到祖庭去等。除了阿朱之外,其他人都会出现在祖庭大会之上。哪怕为了保险起见,在阿朱被萧峰打死之前,他去一趟救下即可。其他人,在祖庭大会之前,还都活着。 至于三藏系统所说的将八部众都救下来,随缘并不打算这么做。 现代还有一大摊子事儿,法痴不知在祖庭调理如何,公布魔气带来的影响不知如何,宏德方丈随时可能圆寂,他在这里,耽搁不得。两相比较之下,他只能选择现代了。 想到这儿,随缘辨别了一下方向,朝着祖庭走去。 初生的朝阳越上地平线,投射下一缕缕的阳光,为寒冷的世界带来了丝丝的温暖。 三藏一觉睡得很舒服,尽管饿着肚子,但至少暖和。 被朝阳晃了眼的三藏,揉着眼睛醒了过来,在师父怀里伸了个懒腰,抱着师父的脖子不想起“床”。 “起来洗漱,做早课。” 师父的声音传入耳中,三藏瘪了瘪嘴,从师父怀里爬起来,抓了把雪擦了擦脸跟手,又抹了抹牙齿,喝口水咕哝几下吐出去,乖乖整理好袈裟坐下,跟着师父做早课。 做完早课,三藏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刚刚做早课,他的肚子就在咕咕叫了,扰得他无法集中精神,诵念经文出错好几次,好在师父没有注意。此时早课终于做完,三藏走到随缘身边,皱着脸叫道 “师父,我饿。” 随缘摸了摸三藏光秃秃的小脑袋,从怀里掏出一块还带着余温的饼子递了过去。 “吃吧。” 三藏望着饼子的眼睛都在散发着光芒,一把接过饼子咬了一大口,美美地吃了起来。 吃到一半,总算缓解了饥饿的肚子,这才停下来。把饼子举过去。 “师父,你吃了没有?” 随缘摇了摇头,没有接饼子。 “你吃吧。师父不饿。” 三藏点了点头,继续跟手里的饼子作斗争。 随缘看着吃的起劲儿的三藏,眉眼低垂。 这个世界比他想的要遭。他之前几次穿越,从未为吃的发愁。而这一次,他转了许久,才化到这么一块饼子。 三藏把饼子咬的剩了个月牙,摸了摸圆滚滚的小肚子,塞进了行囊里。 “吃饱了?” 三藏点了点头,随缘起身。 “吃饱了就赶路吧。” 三藏背上自己的行囊,跟在随缘的身后,迎着朝阳走去。 师徒二人一路走走停停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才从雁门关赶到祖庭山脚下。 随缘并没有上祖庭,而是随意选了个地方,搭起了茅屋。 作为连续参与修建兰因寺三次的人,随缘搭建屋子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只几天功夫,就建好了。 这时的祖庭周围,已经有许多村落了,只是村落规模并不大,星罗棋布,散在群山之间。 随缘选的位置在祖庭边上的一座山山顶,正好可以看到祖庭上山的路,以及远处冒着袅袅炊烟的小村庄。 随缘只化了那么一次缘,从那往后,便不在化缘,一直是用做法事换取的吃食。 这个时代的人还是很相信鬼神的,家里有什么事但凡有所富余,都会请来僧道做法事。 结婚要做,生孩子要做,有人死了要做,过寿也要做。 和尚做法事,这是必修的本领,随缘自然是会的。 他做法事要的不多,只是够师徒二人一天的吃食,因此,很容易找到活计。 此时安顿下来,时节正值冬末春初,青黄不接的时候,想要自己耕种,时间还未到,只能重操旧业。 但这一次,随缘遇到了点儿困难。 祖庭周围的村子,自然与其他不同。他们平日里找的都是祖庭里的和尚,看得多了,眼界也就高了。平日里需要做法事,都是去祖庭请来的,面对随缘这个主动送上门的年轻和尚,便抱了几分轻视。 这种轻视在问及修行道场,得知随缘不是祖庭的和尚之时,又加了几分。 领着三藏转了一天也没找到活计,随缘有些无奈。 师徒俩安顿下来的第一天,以饿肚子告终。 第二天,做完早课后,随缘又一次下山,虽然遭到了一整天的拒绝,但随缘不能停下来。 再没有吃的,不光三藏,他自己都要饿出问题来。 倒不是没有村民施舍,善良的村民住在祖庭山脚下,世代受着佛法的熏陶,对上和尚就要客气几分,有的见随缘远远走来,不等开口,便已经回屋里拿了碗端出门。 碗里或是粗糙的栗米粥,或是混了干菜的馍馍,递过来。 随缘没有要,从雁门关一路走来,他已经知道这个世界的百姓生活疾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