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等人回到都城的第二天,刘邦就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自然是关于太子的。
在朝堂上,面对众文武百官,刘邦道:“诸位爱卿,对太子怎么看?”
文武百官有些摸不着头脑了,这是要干什么啊?因为搞不明白刘邦的意图,便都像木头桩子一样站着,不说话。
“问你们话呢?怎么连屁都不放一个?”刘邦有些不悦了。
文武百官已经习惯了这个时不时就会爆粗口的皇帝,也见怪不怪了,但依旧不敢第一个站出来表态,万一没有顺着刘邦的意思说,那岂不是得罪了皇帝?
“丞相,你来说说看。”刘邦点名了。
萧何略一定神,站出来道:“太子忠厚仁义,是众皇子的表率。”
刘邦一听,皱起了眉头,因为他越来越觉得太子刘盈“为人仁弱”,更让人气愤的是还学着结党营私,这完全是不把自己这个大汉的皇帝放在眼里啊。
“那诸位爱卿,对赵王怎么看?”刘邦又问。
这刘邦拿自己的两个儿子作比较,难道是要又想易立太子之位?
众大臣听到这里,心里有一点儿谱了。
见没人回答,刘邦又开始点名。
“樊将军,你怎么看?”
樊哙站出来道:“赵王聪明伶俐,是众皇子中非常出色的一位。”
刘邦闻言,脸上有了一些喜色,他很乐意听到有人夸耀如意。
“其他爱卿呢?有什么要说的吗?”刘邦看着满朝的文武百官问。
这是闲的没事找夸啊。
于是,文武百官一片赞誉之声,把刘邦的儿子夸上了天。
本以为刘邦听几句好话,就完事了,没想到,他接下来的话,让文武百官惊得半天合不上嘴巴。
“你们说的话无非是客套话,朕不是傻子,还分得清,赞美的话就不要说了,说说太子的不足吧。”刘邦话题一转,这貌似是要批判太子啊。
在朝堂上的刘盈刚才还满脸笑容,听刘邦这么一说,笑容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惊讶和不解。
这是什么路数?先扬后抑?
刘邦发话了,文武百官便不得不接招。
“太子有时候有些毛躁,年轻人嘛,是可以理解的。”
“太子仁义是好的,但需要硬朗一些,不能太软弱了。”
“太子应该多历练,只有历练多了,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
“……”
一时间,文武百官把太子的一些“不足”都说了出来。
刘邦见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但说得也不过是皮毛而已,便做了个往下压的手势,道:“众爱卿说得有理啊,但太子结党营私,怎么不说啊,是不是你们都接受了太子的好处而包庇他啊?”
众臣一听,吓得腿肚子都开始发抖,这结党营私可是重罪啊,若是被牵扯在其中,那可是要人命的啊。
刘盈一听,也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来,赶紧上前跪拜道:“父皇,儿臣没有,绝对没有结党营私啊。”
“是吗?”刘邦“啪”的一下,把戚姬给的那个单子扔到了刘盈面前,“你自己看看,你都干了什么?”
刘盈慌里慌张地捡起那个单子,看了半天,脸都绿了,这是他数日里的行踪,都是走访朝中官员的踪迹,不禁暗道:父皇手里怎么会有这种东西呢?
刘盈冷静下来后,上前跪下道:“父皇明察,这些不过是儿臣走访朝中官员的踪迹,本想着向朝中百官学习为官之道的,怎么就变成结党营私了呢?”
“嚯,你这是质问朕吗?”刘邦脸上的怒气更甚。
“儿臣不敢,若父皇认为儿臣结党营私,以后不和这些官员来往便是。”刘盈的话里明显带着一些怨气。
萧何见状,赶紧上前和稀泥:“陛下啊,结党营私这可是重罪,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不能用这四个字啊。太子出发点是好的,也许做了不恰当的事情,但还是可以原谅的吧?”
“什么是确凿的证据?这还不够吗?丞相啊,你是不是糊涂了?”刘邦怒了。
萧何见状,不想惹得刘邦发更大的火,便赶紧对刘盈道:“殿下,赶紧向陛下认错啊。”
刘盈不乐意了,他觉得自己没错,为何要认错?便把头一扭,没有搭理萧何的话茬。
“混账。”刘邦见刘盈这个燕子,怒了,“朕看你是不想当这个太子了,来人,把太子带到东宫,禁足三日。”
“喏。”门外的侍卫上前,拉着太子出了大殿。
“逆子,真是逆子。”刘邦气得背着手,来回走了几圈,“朕看着刘盈的太子也当到头了,爱卿们想想,朕的哪个皇子能担当得起储君的重任。”
什么?这就要易立太子?会不会太儿戏了?
难道陛下就这么不待见太子吗?
文武百官都被惊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萧何想了一下,上前道:“陛下,这易立太子不是小事,会伤及大汉的根本的,还望陛下慎重考虑。”
“朕的话难道是儿戏吗?上次本就要易立太子的,结果被周吕侯搞了一下,这个事儿就放下了,但你们也看到了,太子都做了什么?不好好学习治国本领,却忙着结党营私,这是一个太子该干的事儿吗?失望啊,失望啊,太让朕失望了。”刘邦摇着头道。
百官见刘邦这个态度,便都明白个八九不离十了,这刘盈的太子之位估计是保不住了。
“陛下,还望陛下三思啊。”萧何没有放弃进谏。
百官见状,也都纷纷跪下,恳请刘邦三思。
虽然吕泽去世了,但刘盈的舅父吕释和皇后吕雉的势力还在,刘盈的太子之位是很难撼动的。如果易立太子,必将损害一大批人的利益,所以出现了众臣死谏的局面。
这结果和刘邦料想的一样,大臣们依旧一致投反对票。
上次已经放手了一次,这次刘邦会就此罢手吗?
答案是不。
刘邦怒了,自己选个接班人怎么也会受到这么多牵制。他想来个霸王硬上弓,搞一言堂。但大臣们依旧在死谏万万不可易立太子。
刘邦气得脸都青了,真想把殿堂之上的所有大臣都统统砍掉。
这时,御史大夫周昌站了出来,出面力争。
“陛下,大汉立太子已经有很多年了,太子没有犯什么错,众多大臣已经认可了这位太子爷,陛下,为何非要易立太子啊?”
“你眼瞎吗?太子结党营私,你没看见?”刘邦不悦地反问。
“臣明白得很,眼睛也没有问题,臣只是看到了太子走访朝中官员,并没有看到太子结党营私。”周昌据理力争。
“你还反了不成?太子结党营私,证据确凿,你这是想给太子陪葬吗?”刘邦瞪着周昌问。
周昌这个人比较正直,他没有选择任何一派,只是站在事实面前,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周昌有一个口吃的毛病,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着急说话,结巴就更严重了。
这次,在易立太子的这件大事上,他和刘邦极力争辩,再加上非常气愤的原因,口吃就在所难免了。
“我虽然不善言辞,但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
殿堂上的气氛很紧张,结果被周昌的口吃一搞,刘邦忍不住笑出了声,大家也跟着笑了起来。
本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结果被一个结巴搅了局。
会开不下去了,易立太子的事情就这样先搁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