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长乐宫。
刘盈拿着最新的战报在看。
这场战争,来的有些突然。本来大汉与匈奴处于和亲阶段,没想到匈奴突然发难。好在有樊哙和李帅在前面顶着,稳住了局势。刘盈的心才算是放下了。
如今,看着匈奴求和的战报,刘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好,好,好。”刘盈一连三个好字脱口。
小桂子不解地问:“陛下,何事如此高兴?”
“前线捷报,樊哙将军抓获了匈奴的右贤王,如今正与匈奴和谈呢,这场战争有望就此结束啊。”刘盈得意地道。
“好事儿啊,恭喜陛下。”小桂子恭维道。
“不过,有一个问题。”刘盈皱起了眉头。
“怎么了,陛下?”小桂子问。
“匈奴提出的和谈条件是要加倍进攻财物,这仗打得,怎么好像是我们败了似的。”刘盈有些郁闷了。
“陛下,能用钱解决的事儿就不叫事儿,若能和谈,还是和谈的好,毕竟,这打仗耗材耗力,对大汉的稳定不利啊。”小桂子建议道。
“话虽如此,但若就这样和谈了,那大汉的颜面、朕的颜面何存?”刘盈还是有些不能接受匈奴提出的条件。
“是啊,这匈奴太可恶了。”小桂子附和道。
“朕要去找太后聊聊。”刘盈说着,便起身要离开。
小桂子赶紧去准备车辇了。
刘盈来到吕雉住的大殿后,行礼。
吕雉正在摆弄那些花草。
自从刘盈登基后,吕雉便闲了下来,精心侍弄那些花花草草,修身养性。
“陛下,今日怎么闲了?”吕雉放下手里的铲子问。
“母后,是有一事要和母后商议。”刘盈道。
“陛下是大汉的皇帝,万事皆可自己做主,不用和哀家商议的。”吕雉笑着道。
“此事事关重大,还请母后给些建议。”刘盈继续道。
“是吗?何事?”吕雉在宫女的搀扶下,跪坐在一边,静听刘盈说事儿。
“母后,是这样的,边关传来军报,说匈奴有和谈的意思,朕拿不定主意,特来向母后请教。”刘盈说着,把军报递到了吕雉手里。
吕雉接过来,仔细看了一遍,道:“按理说,和谈是好事,毕竟,这战争就是烧钱的游戏,不仅耗费国力,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啊。不过,这匈奴也太猖狂了,他们的右贤王都被抓了,还要和我们索取双倍的赔偿?怎么看着,应该是我们和匈奴索取赔偿才对啊。”
“是啊,母后,朕也是为这个事儿头疼呢,本来是汉军占有优势,怎么能让匈奴狮子大开口呢?”刘盈颇为郁闷地道,“朕这次来,就是想听听母后的意见,看看这个事儿该怎么办。”
吕雉想了一下,道:“能和还是要和啊,这仗再这么打下去,何时是个头啊,几十万精兵被樊哙和李帅控制着,这不是什么好事儿。”
“母后说的对,可就是这赔偿和进贡让人感觉很窝心啊。”刘盈还是有些接受不了匈奴人提出的条件。
“切莫因小失大,该弯腰时就要弯腰,当初先帝在白登山被围,后来被迫和亲,那是何等的屈辱?陛下如今不过是陪些钱财而已,若能换来长久的和平,也是赚了的。等大汉的经济发展起来后,再发兵攻击匈奴的老巢,一举歼灭匈奴,岂不快哉?”吕雉说道。
“那就同意他们议和了?”刘盈还是有些不确定。
“内忧外患,居于首位的永远是内忧,只有解决了内忧,才能全力去解决外患。”吕雉意味深长地道。
“母后,那李帅无权无势,不会翻起什么大浪的。”刘盈道。
“可你不要忘了,李帅身边可是有刘如意的,刘如意在代郡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百姓都只知道有刘如意,不知有陛下啊。大汉绝对不能容忍国中之国存在。”吕雉淡淡地道。
“朕明白了。”刘盈应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前线将士们英勇抵抗匈奴入侵的同时,朝堂上勾心斗角的闹剧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若刘如意和李帅知道吕雉如此算计,会不会寒心呢?
数日后,在代郡的樊哙接到了朝廷的回信,只说了两个字:同意。
樊哙赶紧召集众人商讨和谈事宜。
“真是想不到,朝廷竟然同意和谈了,真是窝心。”樊市人嘀咕道。
“不要说别的啊,既然陛下同意和谈了,我们就要统一思想,做好和谈工作。”樊哙提醒道。
“花钱买平安,这符合陛下的风格。”李帅也不屑地道。
“若是就这么和谈了,那先前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刘如意道。
在场的四个人,有三个人不乐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和谈。
樊哙一看,急眼了。
“都不要乱说啊,这和谈是陛下的决定,我们只能执行。谁若是破坏和谈大局,樊某第一个饶不了他。”樊哙不悦地道。
“樊将军不要生气,我们就是发发牢骚而已。既然陛下都定调了,我们也只能执行了。”李帅道。
“唉,想不到陛下会如此畏惧匈奴。”刘如意有些失望地道。
“虽然这大汉的江山姓刘,但也不能这么祸祸啊。”樊市人道。
“你们还有完没完了?”樊哙怒了。
见樊哙发怒了,众人都闭嘴不说话了。
半晌,樊哙才道:“你们以为我想和谈吗?可这是陛下的命令,我等若不执行,那就是抗旨,这抗旨可是死罪啊,搞不好要满门抄斩的。”
“好,既然陛下都拍板了,我们执行就是。”李帅松口了。
樊市人与刘如意见李帅同意了,便没再说话。
樊哙道:“你们放心,这个罪人让我来做,我去签订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等回到长安,百姓要骂也只是骂我。”
“阿爹。”樊市人叫了一声,心有不忍。
毕竟,这种事不是什么好事,做了的话,那就是污点,樊哙的一世英名,也将因为签订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而被人诟病。
“不用再说了,就这么定了。”樊哙最终拍板。